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1)这是1998年夏天。7月9日。

(2)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整整一夜,干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

(3)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4)这天下午的阳光和其他寻常夏天里的阳光一样好,或者更加好。炎热让每个人失去了说话的欲望。张了张口就是干燥的热,像要吐出火来。大家静静地站在高大的香樟树下,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5)傅小司从停车棚里把车拖出来后,考虑是不是要先回家去再说。刚刚结束的英文考试几乎要了人的命。身后那个女生一直在咳嗽,小司差点连听力都听不清楚。

(6)“嘿!”陆之昂拿着一罐可乐碰了碰傅小司的胳膊,刺人的冰凉从他的胳膊上的皮肤迅速而细枝末节地传递到心脏去。傅小司接过可乐拉开来,抬起头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喉结翻上翻下的。泡沫弄了些在手上,他抬起手,用嘴含了下食指关节那里。

(7)陆之昂在旁边瞄到他这个动作,喉咙里发出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额油”。

(8)傅小司记得自己三年前仰起头喝可乐的时候还没觉得喉结这么突兀,三年前就是这么仰头喝了一罐可乐然后就离开了初中的一群朋友。大家只是拍了拍肩膀没有说再见,于是大家就真的没有再见过面。

(9)三年后的今天,不知道会不会像是三年前的那场告别一样,从此就不再见面呢?

(10)傅小司抬起头看看陆之昂,他对他说:“嗨,我们就这么毕业了对吧。”

(11)陆之昂看看他,然后皱皱眉,说:“好像是的。”

(12)天空一群飞鸟突然刷刷地飞过去,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天空。

(13)傅小司转过头没有说话,微微皱了皱眉头,喝下一大口可乐。

(14)眼前很多的人挤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是夏天里特有的潮红,小司记得拍毕业照的时候也是这种样子,所有人在烈日下面站队,因为阳光太强以至于大家在照片上都有点皱了眉头且红着一张脸,于是陆之昂生动地形容像是赴死前的集体照。带着悲壮的表情伪装了天下无敌的气势冲向那座早就不堪重负的独木桥。然后听到很多人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水花溅到脸上像是泪。泪水弄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可是还是挡不住疯了一样地往前横冲直撞。

(15)当照相机扫射出的那一个红点依次划过每一个人的眼睛,然后“咔嚓”,定格,再然后一群人就作了鸟兽散。

(16)每一个人都匆忙地赶回教室搬出参考书继续暗无天日地做题。五分钟之后就再也想不起自己的左右两边站着的是什么人。

(17)这一天下午很多人笑了很多人哭了然后很多人都沉默了。学校的香樟每到夏天就会变得格外的繁盛。那些阳光下的树荫总会像黏稠的墨汁一样缓慢地渗透进窗户里面,傅小司记得自己和陆之昂在树荫里昏睡了似乎无穷多个夏天。眼皮上的红光和热度一直没有散去。

(18)可是现在竟然突然就要离开了。

(19)傅小司想起自己很久以前看到过的话,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让我们重新来过。

(20)接近黄昏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人了。

(21)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早就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了。而高三的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外语之后也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这一次离开,是最盛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告别,傅小司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双脚迈出校门的时候身后的影子突然被割裂的样子,身躯继续朝前,墨般漆黑的影子留在原地。

(22)就像是人死去时离开身体的灵魂。带着恍恍惚惚的伤心和未知的恐惧。

(23)那些影子像是依然留在空荡的校园里,游荡着,哼着青春时唱过而现在被人遗忘的歌。

(24)那些人终于走了,带着三年时光的痕迹消散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25)暮色四合。      

选自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2010修订版)

1.第14至16段写傅小司回忆拍毕业照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3.选文节选自小说的引子部分,可看作是个场景描写,简析这个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4.请就本文的艺术特色,选一点进行赏析。(5分)

                                                                                            

5.你也即将经历高考毕业离校,结合文中傅小司的感受,写出两点你对青春和成长的感悟。(6分)

                                                                                            

 

答案:
1.拍毕业照时的麻木不仁(1分)与高考结束毕业离校时的感受形成对比,(1分),突出主人公告别高中生活时的不舍而又忧伤的心理。(1分)(共3分) 2.他们在这里度过的忧伤而明媚的青春时光,成了他们对梦想最美好的回忆,(1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曾经拥有梦想的年轻人都在各自奋斗,(1分)而此后他们的命运也将会有千差万别。(1分)(共3分) 3.①导引人物出场。②渲染忧伤的心理。(答到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4.①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真实。如陆之昂和傅小司喝可乐这一段,作者运用了一些浪漫而温暖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性格各异而又鲜明的男孩子形象,揭示了他们之间纯真细腻的友情。又比如拍完毕业照后大家忙着做作业的细节很生动真实地再现了高考前夕学生们紧张备考而彼此冷漠的现实。②写意抒情和叙事结合,使小说显得唯美富有诗意。小说用缓慢而安静的节奏叙述着忧伤而明媚的青春时光,而开篇部分对校园的渲染,如宁静纯美而又默默坚守的香樟树,天空的飞鸟,更使小说节奏细腻而舒缓,像一首哀婉而又温暖的青春祭歌。(写出一个方面的特色即可。要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语言通畅1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小说特色言之有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5.(6分)①珍重友谊。②青春美好而又脆弱、短暂。③人生总有聚散。④经历残酷竞争的青春最美。⑤学会原谅、宽容,哪怕遇见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失落,最后都可以在岁月的手掌里,在时光的变迁中慢慢地治愈。(每点3分,感悟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写出两点感悟即可。除示例外,其他结合小说、感悟言之有理者,也可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对比”的手法和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类似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结构可考虑承上启下。具体情况因题而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句子出现在小说的最后段,因此实际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要抓住句中“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加以揣摩。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题干要已经明确是“引子”的作用,因此就要想到“导引”“渲染”类似的术语,然后结合本文整体的受来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较多。本题是选一点进行赏析,选择时就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点。答题时要先明确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尽管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感受要我要积极向上,然后紧扣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1.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C.“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D.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2.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C.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3.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