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4.赏析⑺段画线的句子。(4分)

5.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5分)

 

答案:
1.文章的标题出自这首诗,作者在开头引用此诗,照应了标题,(1分)点明了写作的中心,(1分)引出下文对有关小火炉的回忆,(1分)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1分) 2.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1分),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1分),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1分)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1分)所以让人叫绝。 3.作者提及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1分),与“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1分) 4.这句话写的是奶奶在冬天用火盆取暖的一个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火碳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这种生活带给作者的温馨。(手法和内容各1分). 5.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向,(1分)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1分〕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真实地表现了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1分)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1分〕与往事、怀旧情感巧妙地融合,使文章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达、思维的延伸,升华文章的中心。(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内容上,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引用诗歌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角度来回答;如在文章开头就要答点明中心,如在文章结尾,就要从深化中心角度回答;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增添文学色彩的作用,故答题时,也要涉及到这一点。在结构上,由于引用的诗歌里含有红泥小火炉,所以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关系,与下文对小火炉的回忆关系进行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首先要找到文中与“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相关的第二段,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这段中去仔细的体会作者描写小火炉所寄寓的情感及描写小火炉的目的。答题时,要先直接引用这段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着这段描写渲染的气氛,来分析作者以此小火炉的描写氛围来表达对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侧面描写及对比手法的运用,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侧面描写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来衬托“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要分析出鲜明对比手法的作用,即突出了什么主题,深化了文章主旨。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赏析此类语句,要结合着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所表达的人物形象特征。如修辞手法、描写等,在答题时,要结合着文章的人物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如,“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 要从描写和拟人的两个方面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作用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分析往事与一首唐诗或一壶酒的相似性入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首唐诗或一壶酒往往被当作成一种怀旧特定的意向,情感寄托的载体。所以答题时,要从文章主题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即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能更好的表达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在结构上深化了文章中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守护阅读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笃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在。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

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本质价值,是文化创造的活力源泉。

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

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

3.作者质疑,“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请指出两个“中华民族”的不同意思。(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