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根据语境和上下句衔接,下面语句语序排列正确的是(       )(3分)

①可见把一切社会现象硬塞到“阶级观点”的框子里,会得出多么荒唐的结论!

②比如说“美”吧,不同的阶级当然有不同的审美观。

③阶级社会里的现象,也并非都是阶级斗争的现象。

④然而不同的阶级有时也有共同的美。

⑤再如语言,那是没有阶级性的,已有公论。

⑥过去封建皇帝、皇后休憩的园林,今天不是成了劳动人民游览的场所,并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吗?

A.①②④⑥⑤③        B.③②④⑥⑤①

C.①⑥②④③⑤        D.③②⑤①⑥④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纵观全段, ③提出观点,放段首; ①中“可见”可知应放段尾。从“比如”、“再如”可知②在⑤前。 ④中“然而”表转折,它只能与②构成转折关系,故放②后。 ⑥从句间顺序看,应放④后。所以选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鲁迅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的确可以从其与政治的关系中来进行读解。但这样的读解一旦过了适当的度,就会割裂其内在的意义关系,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东西。“鲁迅”的意义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回归“五四”,强调其启蒙的意义。这是由鲁迅前期小说的启蒙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更是出于反思和克服极左路线所造成的人格扭曲、思想异化的严重后果的历史需要。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新评价,突出其批判封建蒙昧主义文化的本来意义,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思想解放开辟道路。这实际上意味着鲁迅研究已经成了打破现代迷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的历史进程。

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甚至是尖锐对立的,但“鲁学”始终占据着显学的位置。这种情形到21世纪初,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鲁迅从政治的符码、文化的符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选自陈国恩《鲁迅的意义及当下价值》,有删减)

1.结合全文,说明人们对“鲁迅作品”的读解经历了哪些阶段?(3分)

                                                                                  

                                                                                

2.上世纪80年代“鲁迅”的意义回归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所说的“鲁迅式艰难”?(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