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调叶县尉                   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母艰                 丁:遭逢

C.与其党论《实录》多               诬: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轼             配:配得上、相当

2.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D.丐郡,得知太平州                       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3分)

 

答案:
1.A 2.B 3.A 4.(1)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及”“几”各1分,句意一分)(2)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直辞”“壮”各1分,句意一分)(3)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泊然”“以”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必须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解释。“举进士”是考中、考取了进士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母”旬反映他韵孝顺。C项“蜀”句表现他的淡泊,“乐”句介缗他的名号的来历。D项“丐“句表现他的直率,“至”句介绍他被罢免知州后新的官职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原文并未表现出指使之意。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把省略句式补充完整,关键词“及”译为等到;“几”译为几乎(2)“直辞”译为直言回答;“壮”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豪壮”(3)“泊然”译为淡泊的样子,“以”译为因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能,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感到心安。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和苏轼相当,所以并称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潜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这些地方林泉的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我们会注意作者,但读地图,我们不问作者。我们认为作者是一个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无名好人,我们只面对同样是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地图。其实,每张地图都呈现了作者的权力、意志、成见、偏私、好奇心、焦点、注意力、学识等等。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往往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伍德称这是“人文内容的自然化”。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一的准确关系时,莫门尼亚提醒我们警惕地图中的“白色谎言”,并提醒我们在地图中寻找“被压抑的经验”与“意识形态性扭曲”。

中国古代地图种类多样,各有侧重,求准确的方面也各自不同。一般来说,大抵有形势图与实用图两大类。《周官》中“天下之图”、“土地之图”就已经大致区分了这两大类地图,它们的用处有别。“天下之图”属于形势图,即所谓“九州之图”、“天下大图”之类。“形势图”只要表现大势,求势而不拘细节,在意识形态上,其主旨是宣扬“声教所及”、“舟车所至”、“普天之下”、“大一统”、“华夷之限”等王朝观念。南宋黄裳曾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目的就是使宋宁宗披图则思祖宗境土半陷于异域而未归。形势图的法统立场,常常不承认“蛮夷”一时占据“中国”的实际性,对它们视而不见,在图上不予表现。故南宋《地理图》不画女真“贼区”的建制,在金人占据并更名为南京的开封仍标“东京开封府”。这种保持正统的传统做法被俞樾修《上海县志》时所沿用,故县志附图对于“西夷”占据的“洋场”视而不见。“土地之图”一类则趋于实用,绘时主要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范围具体,《尚书》所记“洛邑图”、荆轲所献《督亢图》、萧何在秦宫所收图等均属此类,用途是“地讼,以图正之”,“具知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

地图编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由地图而地理,我们同样联想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政教本质与思想内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是围绕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发展的,可称其为“王朝地理学”。为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古人既树立了王朝社会地理的理想主义观念,也解决了王朝社会地理的实际问题。观念包括“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一系列思想原则,这是古人所理解与追求的“普天之下”。实际问题则包括州郡县体系的创立和道路关隘运河的建设,这是对“莫非王土”的实践治理。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中,“地理”与“地里”为不同的二者。观念与问题构成“地理”,而“地里”仅指道里远近。若以为古人只晓得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而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建树,则是无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作为。关于地图,朝廷向来重视,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等,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官方文件,对于地图的编制、呈送都有严格要求,而皇帝本人将地图悬于左右、日夜观查的例子也不乏记载。侯仁之先生早已指出,古代的许多地理“志书”都有行政管理意义。中央朝廷的主管官员常常亲自插手地理之术,或收集图籍(汉朝萧何),或编纂地理志书(唐朝丞相李吉甫),目的都是欲以“纽”天下的纲纪,“制”世上的群生。

迄今大多数中国地图史研究,多注重绘图技术的发展、提高,注意研究比例尺使用问题、投影问题、所绘河流走向、海岸线走向的准确性问题等,对地图的文化思想背景则相对注意得很少。因而,地图史多被认为属于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节选自《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

1.下面对“地图”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地图体现出了作者的好恶、学识、个性、权力、意志等,也可以表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刻作为。

B.因为侧重不同而分类不同,中国古代地图从用途分有“天下之图”和“土地之图”两类,前者表现大势,求势而不拘细节;后者则主要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

C.地图可以用来宣扬意识形态,可以用于解决实际事务,历来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文件,皇帝本人将地图悬于左右、日夜观查的例子也不乏记载。

D.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编制、呈送都有严格要求,地图往往能体现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使命。

2.      下面的内容不能体现中国地理学的“政教本质与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A.古人借助“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一系列思想原则,体现了他们对“普天之下”的理解与追求。

B.创立州郡县的体系,建设道路关隘运河,这些做法是古人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莫非王土”这一思想。

C.“地里”指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若以为古人只晓得这些,而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建树,则是无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作为。

D.朝廷的主管官员通过插手地理之术、收集图籍、编纂地理志书等方式,来达到统领天下纲纪、管理全体百姓的目的。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地图不是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有学者提醒我们要警惕地图中的“白色谎言”,因为地图在编绘时带有主观色彩,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  

B.“洛邑图”、《督亢图》属于“土地之图”一类,趋于实用,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范围具体,用途是“地讼,以图正之”,“具知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

C.南宋黄裳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俞樾修《上海县志》时不表现“洋场”,这些做法在意识形态上,其主旨是宣扬“普天之下”、“大一统”、“华夷之限”等王朝观念。

D.作者认为地图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因而地图史不应该属于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而应该作为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