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因为姚明,美国人记住了上海;因为鲁迅,人们前往绍兴;因为海明威,人们知道了西班牙斗牛,乃至于提到巴尔扎克,人们便想到巴黎……名流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材料二: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幸福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时光如流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对上述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请以“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
参考例文: 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 如果说,世界是一片汪洋,我们便是那一粒水珠,虽小,聚之成海,落之成瀑。就如上海人自发祭奠,老人的捐献,围堵劫匪,我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 我们可以用爱心、耐心去感动世界。八十多岁的袁淑妹老人,是香港大学的宿舍管理员。四十多年来,她以自己的责任心及对同学们的爱心,日复一日的工作,被同学们看作“宿舍的灵魂人物”,被评为名誉院士。或许,她的学识不够,但她却能在学生复习时主动送上食物,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确,我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如老人,用自己的爱心对待学生,让他们即使离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我们可以用坚持为世界增色。美国有一名摄影师,他从二十岁立志要拍摄一张闪电直击自由女神像的照片。这一过程就经历了四十年,期间,他沉醉于这一情景,几乎没有其他作品,生活困窘;期间,他险些被雷电击中。但他都没有放弃。最终,在一场雷雨中,他苦等两个多小时,拍摄了夙愿中的效果。这被称作“上帝之手”的图片,是摄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照片。或许,以现代科技可以做成这一效果,但唯有这样的真实才会让我们震撼,感慨于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的坚持可改变世界。 我们可以用学识促进世界的发展。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以物理知识让我们全面认识世界;爱迪生为我们带来了光明;现代科学让我们可以预测灾难……知识的宝库时无穷的,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部分秘密,积少成多。我们可以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改变世界。 一位司机在心脏病突发之际紧急停车,让乘客离开;曹雪芹“增删十载、批阅五次”,终成《红楼梦》的不朽巨作;印尼海啸时,一位小女孩用她的地理知识判断海啸来临,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或以真情打动他人、影响世界;或凭坚持取得成功,为世界增辉;或以学识不断奋进,促进世界进步。一粒沙里,也有一个世界。凭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也为世界。就如材料中的点滴“小事”,汇成一片汪洋。 【解析】 试题分析:“以自己的方式”,指“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有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又是“积极的、能给人以启迪的、能鼓舞人的”。“影响世界”,指效果。伟人、名人“以自己的的方式影响世界”自不必说;小人物、平凡人也可“以自己的的方式影响世界”,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的都可算“影响世界”。以上两个方面也可都兼顾到,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今有“冲冠一怒为红灯”:7月9日晚,兰州一老教师手拿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直到目前,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7月12日《兰州晨报》)

 “拍砖”老教师,年过七旬,“一砸成名”。面对记者老人坦承:“我只砸车体,不砸玻璃,砸玻璃会伤及路人和车内的人。计划中,打算连砸一周。”看来老教师粗中有细,砸车是“有预谋”的,而非一时冲动,见车就砸。

各大网站就此进行的专题调查结果,呈现出一个令人尴尬的景象:调查显示,33万人中有16万人支持老人砸车行为——闯红灯的司机拿他人性命当儿戏,应该受到教训,砸得好砸得解气;仅有6万多人认为老人行为过激——砸车违法,不应提倡。

之所以说这个结果不尴不尬,是因为面对飞向车辆的愤怒而暴力的板砖,大部分参与调查的网民,竟然与事发现场的围观民众发出了一样的“叫好声”,当然据老人讲,现场的人们更踊跃,“还有人响应我,同我一起砸,也有给我找石头、递水的。”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力倡建的法治社会的民众基础,难道说这些人的法律理性如此淡漠,竟不知砸车违法,甚至会无意伤人吗?哪怕你砸得再小心,也会总有失手的时候吧?

你对老汉砸车行为看法如何,请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的。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我耳边聒噪: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贴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工资。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选自杨晓敏、郭昕主编《金奖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长大之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

C.“他”虽然被村里人称为“懒木匠”,但其实并不“懒”,“他”不愿意“做小活”是因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手艺。

D.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E.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来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比谁都孤独”的原因。(4分)

                                                                                            

                                                                                             

3.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