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
教养的芬芳 曾欣 在心灵的花园中,教养之于人犹如鲜花之于芳香。芬芳的花朵,不在艳丽的外表,虽然朴实,也能让人着迷。教养是一个人心灵与品格的交汇,是人的涵养和境界的融合,教养的芬芳弥撤在心间,飘散在世间,感动着人们。 幽默是教养之花的芬芳,弥合人与人的裂痕。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但丁,曾参加一次宴会。宴会的主人瞧不起他那寒酸之气,于是在晚宴上,给每个贵宾一盘大鱼,而给但丁的只是一个大盘的小鱼。大家都嘲笑这位可怜的身份悬殊的客人,而但丁神色不变,对着小鱼,双手合十。当主人问起但丁在做什么时,但丁笑着说:“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发生意外死去,举行海葬,我问小鱼是否见到我的朋友。小鱼说,它的年纪太小,要问这里的大鱼才知道。”一席话把主人说得哈哈大笑,将自己金盘子的大鱼送给了但丁。 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界中,但丁用自己的幽默体现了他教养的力量,化解了自己的难堪,让整个大厅弥漫着教养的芬芳。 谅解是教养之花的芬芳,沟通人与人的心灵。 美国的进步记者报道撒切尔夫人参加竞选时,曾自大地说:“如果她能够当上外交官,那我将自己的鞋子吃下去。”几个月后,经过撒切尔的不断努力与奋斗,终于当上了外交官员。然后她买了盒鞋形巧克力,送给那位美国记者。 撒切尔夫人就以这样的方式化解了美国记者的难堪,以她那特有的英国绅士风度,谅解了那位记者的目中无人、虚骄自大。她的行为体现其内在的涵养,芬芳了他人。 良知是教养之花的芳香,他体现了一个人的高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这是对季羡林那教养人生的褒奖。他曾因文化大革命而备受打击,也曾因此住过牛棚,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牛棚杂记》是他自己品格的最好证明。 季羡林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几乎伟大得平凡,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在人间正道,属于他的教养之花,芳香四溢,感动中国。 中华文明,源长流远,自古以来崇尚人的品格。孟母择邻而居,孔融让梨,相如的大度谦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身边的一幕幕传承着久远的芬芳。闵恩泽,以他的爱国之心感动了我们;孟祥斌,以热爱人民之心感动了中国…… 教养之花之所以芬芳,是因为她维系着生活秩序,坚守着人间真理,引导着人们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让我们在心灵的花园,种上一朵朴实的教养之花,妆点自己,妆点世间。 评析:本文是一篇十分成功的议论文。文章从“幽默是教养之花的芬芳,弥合人与人的裂痕”、“谅解是教养之花的芬芳,沟通人与人的心灵”、“良知是教养之花的芳香,他体现了一个人的高尚”三个方面紧紧围绕“教养的芬芳”这个题目来写。因此,主题突出,结构清晰,意蕴深厚。同时,全文语言精练,论点也十分鲜明,论据典型,论证合理。另外,文章开头自然,结尾顺畅,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从文章整个内容来看,作者把握文章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比较娴熟,能够灵活自如地把各个材料恰当地运用在合适的地方,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情与语文功力。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提示+命题+要求”的形式,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与一定的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命题思路。作文时可从两方面着手: ⒈审题: ⑴教养一般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教养”应指一个人的良好道德或文化品质。“芬芳”即香气,这里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教养的芬芳”应当是要表现一种良好的道德或文化品质及其对人的影响。比如题中所说的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等良好品质,这里一个关键是要写出影响,写出一种美好品质对周围人的正面引导、激励作用,联系现在的社会现实。 ⑵这个题目虽然说文体不限,但文体的指向性却非常明显,即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这样的文章容易写而且容易写得出彩。如写议论文很难做到观点新颖,容易落入俗套,难以得高分。 ⒉构思: ⑴最容易想到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构思就是精雕细刻几个能够体现教养的芬芳的经典画面,最好这几个画面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人的不同方面的教养,因为教养本来就不仅仅是指一种优良品质,而是具备多种良好品质的综合反映。而且一定要有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点题。 ⑵也可以写一个你所遇到的具有良好教养的人对你的灵魂深处的触动,不仅要写出触动你的事件(最好用细节描写),而且要写出自己精神受到触动时的感觉(最好用心理描写),也要注意在开头和结尾扣题点题。 ⑶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先教养对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性,再联系现实指出当今社会道德的沦丧、人的良好品质的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指出良好教养对当前改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而呼吁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让教养的芬芳弥漫于我们的周围,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世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硃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硃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硃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硃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2.请概括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6分)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4分)

4.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9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为人忍暴,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之 疾:嫉妒

  B.仲舒弟子者   遂:成功

  C.瑕丘江生谷梁《春秋》 为:撰写

D.《春秋》之义正之 以:根据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或“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去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3分)

译文: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4分)

译文:   

(3)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