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要求:根据“材料2”材料3”,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①文体特征鲜明。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例文 正本清源的忠告 "乐于助人"的确是同学中最值得赞赏的品质。某杂志社调查的结果显示着同学们对真,善,美的确切认知。这种鲜明的是非观念,本身就值得赞赏。 但是,另一项不记名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待别人的麻烦,选择的答案却是"悄悄走开"!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亲爱的同学在这时抛弃了他们赞赏的品质?我不知道,在复杂的社会里,还有哪一阶层像学生这般纯洁?我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谁比我们青少年更热诚,更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就连他们也做出了如此卑怯的选择? 望着暑气蒸腾的天空,我发问:"这是谁的罪孽?孩子呱呱坠地,是一个粉红色的天使,一页纯白的纸。不是有人告诉我们,世上的一切没有无缘无故的吗?那么,是谁用尘世的烟灰玷污着粉红?是谁在纯白上乱笔涂鸦?我怨愤而遗憾的目光只能投向人海,投向那些只乐于教诲我们的父兄。 一次,上海街头一辆公共汽车熄火,下来推车的只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当他们憋足吃奶的劲儿推动满车大人,回到车上时,他们先前的座位已被大人们占光。 一次,克拉玛依的剧院失火,大人们喊着"让领导先走!"把孩子践踏在脚下。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自己避藏入厕所,把拍门呼救的孩子紧闭在门外熊熊大火之中。 不错,我们的父兄中有雷锋,徐虎,李素丽,他们的确十分可敬;但是,也有不少"榜样"却立在反面。不是吗?若不是,平凡怎么会成为伟大?若不是,怎么会有第二份调查令人心寒的结果? 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无声的行为甚或有声的唆使都在诱导我们:"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中的不少人就这样过早地继承了"民族"的传统。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第一份调查表明,我们良心未泯;第二份调查也表明,我们只有在不记名问卷中才会"悄悄走开",我们毕竟是以此为耻的,我们大多也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或熊熊大火之前去履行这"悄悄走开",因为我们终究是红旗下的孩子! 两份调查结果,展示了希望,也昭彰着危机。正本清源,在这庄严的考场,我只有忠告我尊敬的父兄:毁灭了青少年的热诚,便毁灭了社会的希望! [评析] 这篇《正本清源的忠告》在应试的作文中是不多见的。这篇文章注意到[材料2]和[材料3]中传达出的同学们知与行之间的矛盾,对这种矛盾,作者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痛切地发问:是什么使原本社会中最远离世故的学生却做出了世故的选择?并进而深入一步,去探究这种矛盾出现的社会根源:将目光"投向只乐于教诲我们的父兄"。 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作者选取了具代表性的两则事件:一为汽车熄火,大人们岿然不动,坐视小学生推车而无动于衷;一为克拉玛依大火大人们只求自己保身,置幼小无助的学生生命于不顾。这两件事都曾见诸报端,可见这位同学平时比较留心时事,才能在关键时刻及时提取相关材料,帮助自己议论,使人们通过"无声的行为或有声的唆使"看到反面的榜样对学生的恶劣影响。当然,作者并不否定好的榜样对人的熏陶,但更强烈地申述不良风气对少年心灵的污染,从而大声呼吁:正本清源。作者的认识较为深入,全文文气畅通,富有激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语言有个性,有感染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读来错落,节奏感强。这种纯熟老练,在高中学生中较为难得。 【解析】 试题分析: 大部分考生会只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别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已的不统一,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 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优秀考生善于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使文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