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文学作品阅读(15分)

燕 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3分)

2.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3.文章第四段中父亲懊丧地连声两声“可惜”,请问他“可惜”的是什么?(2分)

4.(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朦胧的欢喜                                                                     

朦胧的悲伤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5.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3分)                                                                            

 

答案:
1.本文写了以下“美丽的错误”: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1分)    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排解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我们的思乡之苦(2分)。 2.内容上:“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与“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两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寄托了深邃的乡愁(1分);结构上:作者由有关《送别》的往事自然地引出了和“燕子”有关第二件事(1分)。 3.“可惜”的是歌词不是原先父亲以为的那样,那首歌原本寄托着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现在“错误”被纠正,乡愁无以寄托。(意对即可)(2分) 4. (1)朦胧的欢喜:儿时外婆给自己唱歌,唱到了燕子,此时注视着南国的“燕子”,回想起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时间虽然久远,但值得回味。(1分) 朦胧的忧伤:注视着南国的“燕子”,燕子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情,心中觉得孤寂和伤感,无法排解。(1分) (2)连用了三个反问句,作者将“乌秋”认做了故乡的“燕子”,增强了语气(1分),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1分),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1分) 5.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去面对真相,但“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这些“错误”是人们无法得到自己所憧憬的事物时,那种强烈的渴望所造成的,用它可以慰藉心灵的遗憾。因此,作者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是借燕子来弥补没法回到故乡的遗憾。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即可给分。(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通观全文”说明本题的答题范围,题干中问的是“美丽的错误”那就应抓关键词“错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正解。在文中父亲把歌词记错,我把燕子认错,因此产生了“美丽的错误”,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长城”和“燕子”寄托了父亲和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慨括中心思想。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作用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内容上选取这件事情,都是为了由“美丽错误”引出浓浓乡愁;结构上,《送别》往事是为了引出第二件我和“燕子”的故事。作用题分一般作用题和特殊作用题,本题属于一般的作用题。特殊的作用题包括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记叙顺序的作用(如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人称的作用(如第三人称的作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明确指出了可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听错了歌词,二是竟然听错了这么多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是赏析题第一问考查字词的赏析,第二问考查句子的赏析。第1问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应的语句,作者抱着孩子在南国阡陌,看到了安静的飞翔的黑鸟,想到了故乡的燕子和故乡的人,欢喜的是想到了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忧伤的是对故土的思念无法排解。第2问首先要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为反问,明确反问的作用是增强语气,突出强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思想即情感的把握,在此提醒考生,虽然问的是你怎么看,但切记脱离文章一定紧扣文章中心作答,否则很容易丢掉分数。结合自身实际要切合中学生身份,可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谈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课内文段阅读(10分)

我的老师(节选)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①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②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选文中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2分)

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2.一般来说,孩子是期盼假期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暑假“漫长”?(2分)

3.选文①②两处的划线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3分)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通篇用第三人称,这里却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又什么不同?(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不思则罔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超过

C、人不堪其忧  堪:可以,能够       D、不舍昼夜   舍:舍弃

3.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