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暑假,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带着学生去了趟内蒙古、陕西,完成了一次“追远·拜谒之旅”。这是他所带的人文实验班两年里的第四次游学。之前他们曾利用寒暑假完成了“唐宋明文化寻踪之旅”、“齐鲁寻根之旅”和“徽文化探访之旅”。

在复旦附中人文实验班,游学已成为一种传统,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是游学的最早倡导者。他1997年开始带学生开展学旅,每年2-4次。起先就在上海周边,之后逐渐向外拓展。这两年暑假,他又带着学生徒步穿越徽杭古道,亲身体验当年徽商创业的艰难。

(摘自2013年8月《文汇报· 走出书本且行且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 一、审题立意的总原则: (1)概括材料每段的内容含义,并提取重复出现的高频关键词,由此确定材料的核心内容或涉及的话题。第1段“两年里的第四次游学”表明“游学”之事不是偶尔发生的个别事件。第2段表明“游学”已成为传统并定型为课程,可见“游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第3段是在证明“游学”是种传统,而且显示了“要成为传统并定型就要坚持去践行、去传承”。 由此可见,本材料是围绕“游学”的内容进行介绍的。毫无疑问,材料反映出的显性话题就是“游学”,那么最切题的立意首先就是紧扣“游学”二字的内涵及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而挖掘出的各种立意。其次,材料隐含的立意也要紧扣“游学”的本质(实践、创新、重拾传统)与思想启迪去拓展,拓展中最切题的还是那些与“游学”的特征(“游”“学”“思”)或本质有相似性或同一性的立意,即便有些立意源于“游学”的本质,但也不能游离于“游学”的特征之外去在一切问题上推而广之。 (2)以材料的核心内容或涉及的话题为根基,从材料中不同的富于启示性的词语切入,确立具体的立意和写作角度。 二、具体立意和写作角度导引: “游学”的启示 (一)紧扣“游学”的内涵及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而挖掘立意 表层的“游学”的内涵是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其特点是走出眼前的课本,冲出地域局限,或者边走边学边思,或者在他乡异国逗留一定时期以求学或借鉴。总之,表层的“游学”关乎着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属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因此首先切题的立意要在教育领域中挖掘和探讨。挖掘和探讨时,要紧扣“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的本质,即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回归传统的教育(“游学”古已有之,孔子是先行者)。 1、单纯论述“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对于知识建构与传播的意义。(为何+游学) “游学”的意义简单写法:俗语说“学以致用”,学习书本知识是为了致用,而最具直接致用功能的知识则源自实践启迪后的总结与创造,而游学正是创造致用之知的最佳方式。孔子、玄奘游学传递思想的光芒(思想的光芒源自游学),司马迁、余秋雨游学传递历史与文化的光芒(历史文化的光芒源自游学),郦道元、钱学森游学让科学的灯塔闪光(科学的光芒源自游学)。 2、单纯论述“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为何+游学) 立意⑴“游学”这种教育实践能更有效地促成掌握知识: 走出读死书、死读书的牢笼,以轻松愉悦甚至好奇的心情面对知识①利于产生求知的主动性。②利于产生感悟与记忆的深刻性。③利于产生形成思想认识的灵感。④利于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创造性。 立意⑵“游学”这种教育实践更能出真知和真才: ①检验已有知识才能准确放心地用于实际。②还可弥补旧知、获取新知,而知识源于实际,则更利于用于实际。③更利于形成思想、提升思想。 3、综合论述“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学什么+为何游学) 学什么及其意义:例如①唐宋明文化——文学熏陶(成才之识)——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②齐鲁寻根——道德感化(成人之德)——做明礼节、有德行的人③徽文化与徽商创业的艰难——实干启迪(成事之理)——做肯吃苦、能实干的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