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灯”是干渴时的清泉,是迷路时的北斗,是风浪中的港湾,是沙漠中的绿洲,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有了心灯,就会有方向,有勇气;就会临坎坷而坦荡,面挫折而达观,处危难而不惊。

对“心灯”你有何见解?请以“点亮心灯”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
点亮心灯 天公无意间劈下一道闪电使野蛮人认识了火。他们苦苦寻找“圣火”,而那绚烂的火花也在碰撞下孕育出生。是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促成了文明的发展,而面对心中那由暗至亮的四盏灯,由绝望,犹豫,尝试到决心的心情,我会一步步走过,直到那盏最亮的灯。 远方闪耀的是缤纷多彩的想法和执著追求的勇气。或许,这需要由困顿绝望中慢慢走出,走近。 越是在绝望中就越能看到希望。米老鼠的创作者迪斯尼在被公司裁员,无家可归,甚至沦落到上街乞讨的日子里,生活得苦不堪言。人们甚至不知道他是一个画家。而这时,一只小老鼠闯进了他的生活,陪伴他。艺术的灵感就好比那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苦难的激流中诞生。迪斯尼看到了希望,他立即拿起画笔,成就了这只可爱的小动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迪斯尼便是在昏暗中点亮了那盏明灯,那需要的是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坚持信念的决心。 既然想到了,便要大胆去做,不论环境恶劣,或人们的纷纷议论。但丁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确,舆论是可怕的,但一个人若能在舆论的波涛中正确坚定地站立,才能更显其伟大。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哥白尼正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证明“日心说”;苏格拉底宁愿喝下毒药也不愿背弃真理。因高寒、多冻土而被外国人称为“不可能完成”的青藏铁路也因国人的大胆思考与实践化为可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胆的实践有多么重要。 实践需要的是一个人克服一切障碍的决心与勇气。最亮的那盏灯闪耀出的便是这般品质。实践出真知。人们的灵感、想法,都是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而得出的,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敢于去想,更要去做,就像制造飞机的想法在很久之前被人笑话,但后人的的确确制造出这般机器。前人想到或许做不到,而后人却可以完成它,当人们都逐渐拥有这盏最亮的明灯时,整个时代将融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异想天开的同时,我们必须将其与客观规律联系在一起,然后在苦难中磨砺自己,在实践中完善自己,保持一盏勇气的灯永远明亮。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的关键有三:首先,一是谁来点亮?可以是自己、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二是“心灯”,它不同于外界的灯,这显然是一种比喻说法,“心灯”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诚信、宽容、善良、坚强……三是以什么方式点亮?在这个环节考生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次,这道作文题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容易写出好文章来,但要注意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生动的描写,至少有一两处细节描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要有充足的论据,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立意参考:写作此题,首先应弄明白“心灯”的含义。“心灯”在文题中虽然有“干渴时的清泉”、“迷路时的北斗”、“风浪中的港湾”、“沙漠中的绿洲”的说明,但它们仍然是“心灯”的喻体,并不是对“心灯”本意的诠释。那么,“心灯”指何而言,“心灯”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其实,“心灯”并不神秘。“心灯”就是人一辈子的追求,就是总是与你相伴的信念,就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理想。 搞清楚了“心灯”的含义,还要关注文题中的“点亮”二字。“点亮”,即认准追求永不言弃,坚持信念锲而不舍,心怀理想矢志不渝。 考点:写作。
推荐试题



看    望 [德国 海?格兰特]

⑴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⑵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⑶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⑷“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⑸“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⑺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⑻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樱桃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⑼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⑽“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⑾“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⑿“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⒀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⒁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⒂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⒃“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⒄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⒅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樱桃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⒆“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⒇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小说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6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3.请结合小说中有关樱桃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4.请简要概括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