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可能”问“不可能”道:“你住在什么地方呢?”

“不可能”回答说:“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

这是诗哲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句经典诗文,请你体味其中的哲理,选择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 空谈之所以误国,其弊有四: 其一,空谈掩盖的是价值观的空洞,语言平庸意味着思想的平庸。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表达,这是颠扑不破之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改革锐气,观念的保守落后,必继之以乏味空洞的表达。现在如果不扬弃空谈,不解放思想,中国民族也不会有复兴发展的希望,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其二,空谈筑就了专横与特权之墙。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自古以来的故弄玄虚、自我隔绝之法,就是臆造出有特权的表达方式,比如书面语与口语的严重脱节,以及通过教育垄断维系的文字垄断即表达垄断。现在,一些地方官场八股式表达,仿佛根深蒂固,台上的官员一开口,套话空话便自来水般滔滔不绝,仿佛用篱笆墙自我隔绝于大众,维系一种虚妄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败坏了党群之间、官民之间的互信、共识与鱼水关系。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其三,空谈屏蔽了真相,纵容了虚伪。薄熙来、雷政富等一干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言炎炎,冠冕堂皇,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却蝇营狗苟、伤天害理。此种风习还在四处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孩子们,作文中的“假大空”和电视镜头中的“标准化表情与表达”,让下一代的失真与失实成为常态,毒化了纯真朴实的民族气质,让人为之一窒。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其四,空谈放任了懒政之风。一些主政官员习惯于秘书和下级准备讲稿,安于成为会议和讲话“道具”,甘当不动脑子、不察民情、不干实事的“三不”官员。久而久之,懒政、怠政、惰政成了官场流行病,漫天花架子,乏人做实事。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了崛起付出世人难以想像的巨大牺牲,在“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侵略下夺取民族独立的胜利;靠着“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实干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落实为执政兴国的具体措施?深化改革已成最大共识,如何通过不断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强化监督、反腐防变能否落到实处?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将愧对人民期待和历史责任。 总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拐点处,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高举“实干兴邦“的火炬,奋勇前进! 【解析】 试题分析:一、材料分析 1.理解“不可能”的存在之处: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无能为力,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梦境,虚幻的地方。连在一起,意思就是“不可能存在于没有能力的空想中”。材料的观点很隐含,但是经过分析,我们还是能得到这个信息——要想让一切成为可能,就要抛弃空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努力实干。 2.理解“可能”。 ①表示也许可以实现 ②能成为事实的属性 ③也许;或许 不管是哪一种,都只是一种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前期属性。让“可能”成为“现实”显然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实干—— 3.实干不仅是拜托“不可能”的前提条件,还是从“可能”迈向“成功”“现实”的唯一途径。 二、确定立意核心 1.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2.抛弃空想,走向成功 3.实干的现实意义 4.务实不务虚 5.做事需要实实在在 三、经典材料 1、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时不时喊出几句豪言壮语,想要如何如何,却又总不能付诸实践,所以最终仍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如果将诗人艾青的“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这两句诗赠给这些人,那可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不能离开做。如果说“想”是一块火石,哪么“干”就是一块钢片,只有两者猛烈相碰,才能迸出成功的火花。光想不干,只是白日做梦,决不会有所收获。只有抓紧时间的分分秒秒,别让光阴耗费在没有意义的空想之中,踏踏实实地去干,才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光会做黄粱美梦的“空想家”,是永远没有机会品尝成功的甜蜜的。 现实生活中,只想不干的人不乏存在。当别人来找他处理问题时,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谈出一大套道理来,甚至还会拍着胸脯许下种种诺言,然而,当他们吹完这些五光十色的肥皂泡后,那些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故,倒是别人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 有理想,更要有行动。俗话说:“一万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一万个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只有理想加上实干,才能在人生的大海中扬帆远航。否则,美好的希望只是那看似美丽的肥皂泡,一触即破。在此,我要大声呼吁:梦中的人,快快醒来,路在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你的人生之路上迈开大步,成功在前方向你招手 2、古来有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空想家们善于夸夸其谈、想象丰富、渴望强烈、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但却很少付诸行动。而实干家则是去做!空想家往往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实干家虽然没有空想家那样富丽堂皇的说辞,却总能获得成功。 实干家比空想家更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实干家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实干家具备有目的的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创一家自己的公司,写一本书,竞选政府官员,参加马拉松比赛,还是其他事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空想家只会站到一边,他们仅仅是梦想过这些而已。 空想家往往受到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始终把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但却从不见他们为之奋斗。他们的谈话言辞激烈,每当谈到他们的理想便热情慷慨,然而,他们却是行动的矮子。空想家是幼稚的,认为以自己头脑中知识可以拯救世界,但是世界却不这么认为,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空谈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或是含羞蒙辱 3、 成功就像爬山,不要妄想着飞到顶峰,要靠一滴汗水加上一个脚印的去攀登,世界上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美事,一蹴而就只能一厢情愿的臆想。那些不想付出却幻想坐享其成的人永远是被讽刺的对象。一个人如果只敢想,不敢做,那他不可能成功,因为成功偏爱那些有了想法就踏踏实实行动的人。 成功其实很简单,有了明确的目标,踏实肯干,战胜重重困难之后,胜利的曙光就会照耀我们的脸庞了。而且,踏实肯干的精神会感动周围的环境,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到新的力量,从而能驾驭机遇,跨上成功的桥梁。 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传唱了几千年,至今仍能发掘出不屈的力量。踏实是人安身立命的支柱,有了踏实的精神,纵使面对大山,也能产生搬平的勇气。 一步登天,一是夸张,二是幻想,三是神话。只有按部就班,踏踏实实,才是成功的正途。 4、实干家和空想家 古来有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空想家们善于夸夸其谈、想象丰富、渴望强烈、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但却很少付诸行动。而实干家则是去做!空想家往往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实干家虽然没有空想家那样富丽堂皇的说辞,却总能获得成功。 实干家比空想家更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实干家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实干家具备有目的的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创一家自己的公司,写一本书,竞选政府官员,参加马拉松比赛,还是其他事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空想家只会站到一边,他们仅仅是梦想过这些而已。 空想家往往受到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始终把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但却从不见他们为之奋斗。他们的谈话言辞激烈,每当谈到他们的理想便热情慷慨,然而,他们却是行动的矮子。空想家是幼稚的,认为以自己头脑中知识可以拯救世界,但是世界却不这么认为,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空谈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或是含羞蒙辱。 战国时候,秦国派王龁攻下上党,意欲进攻长平。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命令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守住长平。廉颇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龁,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视战争如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可是,赵王一意孤行。仍然让赵括带领二十万大军去接替廉颇。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场败仗。赵括不知是计, 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士兵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赵括是个空谈家,自以为读过兵书,于兵法十分谙熟,但总归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书本在他头脑中构筑的只是虚无飘渺的军事楼阁,在真切的刀光剑影下坍塌得没留下一点痕迹。赵括也因纸上谈兵,而被作为空想家贻笑千古。 4、当一名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 于是我们敬重“实干家”,鄙视“空想家”。对于市场的崇拜,根源大概就在于此。于是我们就默认了一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 《习惯的力量》人分为空想家、实干家两种。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目前的我偏向空想家多些,如何让自己“实干”起来?! 5、谚语 愿望的东西,必须伸手才能得到。  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看到了目标,并没有到达目的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虽然有了好种子,庆祝丰收还太早。  要想成功,必须走完从说到做这段路。  十个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只有希望而没有行动的人,只能靠做梦收获所得。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办事要扎实,说话要谨慎。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道儿是人走出来的,辙儿是车轧出来的。  别只看骑车马如飞龙,也要看他驯马时留下的伤痕。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  不问收获,只看耕耘。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  打鱼的不离河,打柴的不离山。  芳香的花不一定好看,能干的人不一定会说。(高山族谚语)  清晨的阳光不算温暖,瞬息的安逸不算幸福。(蒙古谚语)  勤恳者讲实干,懒惰者讲茶饭。(蒙古谚语)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缅甸谚语)  多深的地基,垒多高的墙。(日本谚语)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国谚语)  如果不费力,东西没价值。(西班牙谚语)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德国谚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推荐试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的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斧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繤《中国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鲁迅看来,刘半农、陈独秀、胡适虽然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但三人的风格不同,斗争的韬略也不同,给人的印象也不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的性格感染到了他的朋友赵元任一家,从而加深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C.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研究的领域颇为广泛;这一“浅”字并无贬义,反有几分褒的意味。

D.刘半农顶着舆论的压力,采访名妓赛金花,终为赛金花正名,表现了他治学的严谨、认真和为人的潇洒,这正是他让人敬仰和怀念的原因所在。

E.性格决定命运,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特立独行的性格对他的生活有重大影响,他调查蒙古牧区民俗时的一句玩话“一语成谶”,让人感慨良多,具有警示意义。

2.文章第一段写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3.文章题目“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妙处何在?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认为为人和治学是“浅”一些好,还是“深”一些好,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