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严冬,荒野,松柏 

郭枫

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弊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烈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采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乏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于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基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⑥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可曾把你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是憨厚的,可是不要以为憨厚得什么都不懂了!那些面孔,在笨拙的憨厚中,也含蕴着细腻的清韵。那些心灵,在敦厚和善中,自有一份刚烈在!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会坚强地反击出去,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

⑧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⑨要是没有那些茁壮的树木,那莽莽荡荡的大平原,该会多么寂寞!

⑩要是没有那些劳苦而沉默的人呢?没有那广大的善良的人群,谁来撑起中国的天空!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

(节选自《老家的树——怀乡散记之一》)

1.文章①—③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2.作者笔下的松柏有什么特点?第④段反复说“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有什么作用?(6分)

3.第⑥—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4.文章到第⑧段,似乎就可以收束全篇,作者又写下了第⑨⑩两段,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内容:黄淮平原冬天的风雪和严寒。(2分) 作用:照应文章标题,(1分)并引出冬天风雪中的松柏,(1分)渲染环境的恶劣,为突出松柏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形象做铺垫。(2分) 2.特点:满树蓊郁,傲然挺立,生命力顽强。(3分) 作用:欲扬先抑,强调不喜欢种在大户祖茔墓地上的松柏,是为了后文更好地表现松柏的品格和具有松柏品格的家乡的人。(3分) 3.反复的修辞。(2分)由树及人,揭示主题。(1分)表达对老家的人的想念之情,歌颂老家的人的敦厚善良的品格和永不屈服的精神。(2分) 4.不多余。这两段由树及人,由树对于原野的意义推及沉默善良的劳苦大众对于中国的意义,(2分)热情讴歌劳苦大众是撑起祖国天空的脊梁,(2分)卒章显志,升华了主题。(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1、2、3节的内容很明显,根据标题,应该是第一个描写对象:严冬,第4节是荒野,第5节是松柏,6—10节是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松柏的精神以及松柏给我的生命启迪。作为一篇以物为主的散文,开头写自然,显然是为后面做适当的铺垫,另外,从结构上,上与文题呼应,下引导出恶劣环境下的松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和辨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推荐试题



现代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作者 柳已青)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5分)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5分)

4.“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