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7.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 2.只是当时已惘然 3.辩乎荣辱之境; 4.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5.言笑晏晏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冰泉冷涩弦凝绝。 【解析】试题分析:易错点:扪参、胁、惘然、辩(最易错)、狼籍、藉(互相混淆)、晏、抟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桂州新城记

王安石

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唯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户部侍郎余公靖当广西焉。

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乃大城桂州。其方六里,其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数之,至四百万有奇。用人之力,以工数之,至一十馀万。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夫其为役亦大矣。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不敢以为后。盖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有其人而治之无其法,能以久存而无败者,皆未之闻也。故文王之兴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则城于东方,而以仲山甫。此二臣之德,协于其君,于为国之本末与其所先后,可谓知之矣。虑之以悄悄之劳,而发赫赫之名,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盖其君臣如此,而守卫之有其具也。

今余公亦以文武之材,当明天子承平日久、欲补弊立废之时,镇抚一方,修捍其民,其勤于今,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是宜有纪也。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至和二年九月丙辰,群牧判官、太常博士王某记。

(选自《王安石散文选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有智勇,犹不能以一日之变也。           胜:禁得起。

   B.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                     戒:通“诫”,告诫,警示。                          

   C.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   经略:策划处理。

   D.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               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修治新城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

②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

③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

④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⑤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

⑥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侬智高在南方起事谋反。十二州守吏,没有一个人能守住城池,不是他们才能不够。当时皇帝也这么认为。

   B.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之间的礼义失去的话,四方的少数民族就会横暴的窥视中原地区,以寻可乘之机。

   C.王安石散文叙议结合,阐明道理,深有寓意。本文亦是如此,作者不吝笔墨叙写余靖修建新城的经过,为后文论述奠定了基础。

   D.作者认为,城郭为设险故守之需,故不可缺,而礼乃无形之城,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不能忽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4分)

(2)     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3分)

(3)     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