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虽为简笔勾勒,却历来为读者称道。此文中②处,作者认为用来造足“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的是( )。
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
|
B.监斩官的上场
|
C.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
|
D.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
|
2.③处“中国戏曲的特点”是( )。
A.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
B.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
C.观众急于知道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
D.顺应观众的急切知道的心理
|
3.④处“用‘ ’三个字领起全曲”,这三个字是( )。
4.⑤处“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为什么不讲究“句子成双”而会有“单句”产生?作者推测的几种可能是( )。
A.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
|
B.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以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
|
C.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
|
D.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
|
5.⑥处“这种现象”指( )。
A.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B.[正宫·端正好]正好只有五句。
C.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 D.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
6.⑦处的“前一种现象”和“后一种现象”分别指( )。
A.讲究偶句对称,句子成双;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常碰到单句。
|
B.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的替代。
|
C.以拖腔行吟代替;以音乐代替。
|
D.以音乐代替;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
|
7.⑧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怨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 )。
A.发音时声带颤动。
|
B.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
C.选用了言前韵,韵母是鼻韵母。
|
D.使用的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
8.本文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 )
A.一个角度,即具体分析[端正好]。
|
B.两个角度:一是悲剧气氛;一是艺术形式。
|
C.两个角度。第3自然段写了一个角度——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分析关汉卿采用[正宫]乐调,便于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声调和感情,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基础。
|
D.两个角度。第4自然段写了另一个角度——从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句数角度,分析[正宫·端正好]采用单句形式,采用“先天韵”,为第三折营造出悲剧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