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7分)

安肃道中

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 , 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  ,残声曳过浣衣塘。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请简要描述(3分)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字和“曳”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黄昏的安肃道上一派沁人心脾的幽美的图景:清波粼粼,菜花飘香,夕阳斜照之下,矗立的高塔投下的影子,好像巨龙横卧在大地上。 2.“乱”字貌似写鸣蝉的声音,实际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露。“曳”字含牵、拉之意,蝉受秋露,其声也滞,诗人听来就因心有所怨而别具凝重之感。两字都表现出作者孤身客行而生出的先死旅愁。 【解析】 1.考查“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结合诗句翻译即可。 2.此题考查练字的妙处,“乱” 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露。“曳”字因心有所怨而别具凝重之感。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胁:逼迫,勒索。

B.夫秦王既图以予城按:按照。

C.大王弗与城,而赵璧绐:欺骗,欺诈。

D.一胜而相如族:灭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蔺相如完璧,人皆称之(2)真州逐城门外,几彷徨死

B.(1)臣请就死于国,明大王之失信(2)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C.(1)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信(2)日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1)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2)臣之壮,犹不如人

3.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虽然世人都称赞,但这件事本身有许多疑点,经不起推敲,其实是不真实的。

B.从事情起因角度考察,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这很正常,双方并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C.既然已经答应给赵国十五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为了不失信于天下,秦王将不得不把城市交给赵国。

D.蔺相如完璧归赵无异于故意“挑”秦之怒气,如果秦王不是考虑两国的外交关系,这件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相关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反 复 往 又 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