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子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馀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准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丕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选自《欧阳修》,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厚:扎实    B.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C.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盛:兴旺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贵:珍贵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称道“韩文”的一组是(    )

①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②当尽力于斯义,以偿其素志③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④于进小为喜、退不为惧者⑤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⑥韩氏之义、之道,万世所共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初应试科考的人大都推崇“时文”,古文不受重视,韩愈的义章冈尤人赏识而一直被埋没。

  B.欧阳修得到脱落的韩文六卷后,一方面进行搜集、整理、校订、补缀,另一方面苦读韩文,进步很快,终于因此而步人仕途。

  C.在作者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学者非韩不学”的局面,本文还交代了“韩文”流行于世的原因。

  D.这篇文章写得很朴实,没有丝毫的掩饰做作,感情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愈文章睥珍惜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译文:

(2)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小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译文:

 

答案:
1.D 贵:被……看重 2.D ②说的是作者自己的愿望,④是说作者对仕途进退无所谓,⑤说的是作者自己订正“朝文”。 3.B “另一方面……步入仕途”不符合文意。 4.⑴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关键词:明、虽、无穷、当然) ⑵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关键词:仕、志、盖、宜然) 【解析】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这个地方偏僻闭塞没有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免辅很好学。我小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 (有一天)在墙壁间看见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装着一些旧书,我打开来看,得到唐代的《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我向李氏请求带这部书回家。读了这部书,我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宏伟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徒然地看着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值得珍惜。     那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都把杨忆、刘筠的作品当做标准的“时文”,(认为)能写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它来夸耀当世,没有称道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正要考取进士,把学习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应做的事情。十七岁时到州里考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程度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称道韩愈之文,又想起自己也没有时间学习它,只是时常在心中默念着,认为要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取得俸禄后,就要尽力学写这样的文章,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在这里,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我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增补连缀它,又向别人求取所拥有的旧本来校对审订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于是就流行于当世,到今天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唉!道,本来就有流行于远古却止于近代,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好或厌恶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却被普遍重视,这又不仅仅是喜好或厌恶所决定的,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被埋没被废弃的时代。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用来追逐时人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利益。于是就接近它、学习它。那么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来自四川,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精美,但是脱落和错误特别严重。在三十年中,每听到别人有善本,我必定找来订正。最后残缺的卷帙,现在不再补上,是因为不肯轻率地增加。我家中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唉!韩愈的文统和道统,是万代共同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颂而亨有的遗产。我对这本《昌黎先生文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而特别爱惜它。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