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2)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苏轼((赤壁赋》)
(4)寻寻觅觅,            ,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  (朱熹(《春日》)

 

答案: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每小题2分,一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答题超出三小题, 则判前三小题)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    “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日:“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日:“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日:“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 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午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竞无所就。年四十 八终,天下号日“征君”①。
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陆然②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故尝着论云。(《后汉书·黄宪传》)
[注】①征君:指有才德之士,经由朝廷征聘者。②随然:柔顺随和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竦然异之异:以……为异

B.子国有颜子国:郡县

C.先过袁阆过:拜访

D.宪亦不拒之拒:抵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见宪未尝不正容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自以为不及军中无以为乐

C.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D.其殆庶乎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黄宪家世贫贱,但十四岁时即被当时贤达誉为“师表”并将其与孔子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足见其德行操守出众。

B.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黄宪的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对黄宪极高的评价。

C.对于仕途,黄宪既不刻意回避,也不积极钻营,他曾听从朋友劝告到京师做官,虽 “竟无所就”,也不改黄宪在时人心中形象。

D.本文写人物,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只是借别人的言论如绿叶烘托红花写出,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鲜明特色。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奉 高 之 器 譬 诸 氿 滥 虽 清 而 易 挹 叔 度 汪 汪 若 午 顷 陂 澄 之 不 清 之 不 浊 不 可 量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3分)
(2)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结 局    (阿根廷)博尔赫斯
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半睁眼睛,看到倾斜的芦苇编的天花板。另一间屋子里传来吉他的弹拨声,仿佛是拙劣透顶的迷宫,音符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然后又解开……他点点滴滴地 回想起现实,回想起再也不能改变的日常事物。他并不惋惜地瞅着自己大而无用的躯体和裹 在腿上的粗羊毛斗篷。窗户栏杆外面延伸着下午的平原;他睡了一觉,但天空仍旧很亮。他 伸出左臂摸索,拿到了小床脚旁的青铜铃铛。他摇了一两下;门那边仍旧传来平淡的吉他声。 弹奏的是一个黑人,一晚以歌手的身份出现,同另一个外地人比赛对歌。败下后,他仍然常 来杂货铺,仿佛在等人似的。他拨弄着吉他消磨时光,可是不再唱了;也许对歌失败使他泄 了气。街坊上已经习惯于那个不招惹是非的人。雷卡巴伦是杂货铺老板,他忘不了那次对歌 的事,因为第二天他搬动几大捆马黛茶时,身体右侧突然动弹不得,话也不会说了。我们往 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伤心;然而倒霉的雷卡巴伦却不 自怨自艾,他像以前忍受美洲的严峻和孤寂那样忍受了半身不遂的事实。他像动物一样只顾 目前,现在他瞅着天空,心想月亮的红晕预示着要下雨了。
一个带印第安人特征的小孩(也许是他的儿子)半推开门。雷卡巴伦的眼神问他有没有 主顾。小孩心领神会,打手势告诉他没有:那个黑人不算数。躺在床上的人独自待着;他用 左手抚弄着铃铛,仿佛在施什么法力。
夕阳下面的平原有点虚幻,像是梦中所见。地平线上有个黑点起伏波动,越来越大,原 来是个骑手,朝杂货铺,或者像是朝杂货铺跑来。雷卡巴伦看到帽子、深色的长斗篷、白花黑马,但是看不清骑手的脸。他终于减慢速度,让马小跑着来近。在一百六七十公尺远的地方拐了弯。雷卡巴伦看不见他了,只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他下了马,把马拴在柱子上,稳步走进杂货铺。
黑人似乎在吉他上寻找什么,没有抬眼,从容不迫地说:
“先生,我早知道你靠得住会来的。”
对方却粗声粗气地回答:
“我知道你也靠得住,黑家伙。我让你等了几天,可是我现在来了。”
静默了片刻。黑人终于说:
“我等惯了。我等了七年。”
对方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我七年多没有见到我的孩子们。那天我找到他们,我不愿意显得像是整天玩刀子的人。”
“我能理解,”黑人说,“你离开他们时,他们都好吧。”
外地人坐在柜台前,快活地笑了。他要了一杯白酒,尝了一口,没有喝光。
“我给了他们一些好的劝告,”他说,“劝告永远不会是多余的,并且不用花钱。除了 别的事情外,我对他们说,人不该互相残杀。”
黑人拨了一下吉他,然后回答:
“你做得对。这一来他们不会学我们的样了。”
“至少不会学我的样。”外地人回道。接着他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补充说:“我的命运要 我杀人,如今再一次把刀交到我手里。”
黑人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说:
“秋天一到,白天越来越短了。”
“剩下的光线对我足够。”对方说着站了起来。
他在黑人面前站停,好像有点疲倦:
“让吉他安静一会,今天等着你的是另一种对歌。”
两人朝门口走去。黑人出门时喃喃说:
“这次我对歌也许和上次一样糟。”
对方认真地回道:
“上次你并不糟。问题是你急于参加第二次对歌。”
他们并排走着,离开房屋有一段距离了。平原上到处一样,月光皎洁。他们突然站住, 对瞅着,外地人解下马刺。两人都把斗篷卷在前臂上,黑人说:
“我们交手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这次格斗中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奸计,正如七年前你杀我弟弟的那次一样。”
在他们的对话中,马丁·菲耶罗也许是第一次听到了仇恨的口气。他像挨了一鞭子似 的,在血液里感到了。两人开始恶斗,锋利的刀刃闪电似的划去,在黑人脸上拉了一个口子。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也许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天老地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 一次冲击,黑人后退几步,没有站稳,佯装朝对方脸上剁去,手腕一转却直刺过去,捅进对 方肚子。然后又是一下,杂货铺老板没有看清,菲耶罗没有起来。黑人一动不动,似乎守着 他痛苦的垂死挣扎。他在草地上擦净那把染血的尖刀,缓缓向房屋走来,没有回头张望。他 完成了报仇的任务,现在谁都不是了。说得更确切一些,他成了另一个人:他杀了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他容身之地。
1.第一段介绍了黑人的一些情况,请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的效果。(4分)
2.写菲耶罗和黑人对话,作者用了加点的三个词,表现了菲耶罗怎样的心理?(3分)
粗声粗气:          不慌不忙:          自言自语:           
3.文章多次提到那把“吉他”,有什么作用?(3分)
4.比较开头和结尾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其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4分)
5.小说最后写到“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有人说“结局”就是黑人杀死了菲耶罗,也有人说这个“结局”是雷卡巴伦想象出来的。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 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所谓“转化医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它指把医学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方法。基于生物学的医学基础科学日新月异,但这些成果到底和实际治疗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患者的福祉呢?这正是转化医学这门边缘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涉及生物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安慰剂这个话题正是它研究的绝好对象。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22位 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类止痛药,该药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可静脉注射。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扫描仪当中,并在腿部连接一种能引发疼痛的 刺激装置。他们会在输液给药的同时对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l一100以内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对志愿者的疼痛刺激强度保持恒定不变,但只在第二阶段才开始给药。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 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应不会有任何预期。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着, 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而实际上药物的 剂量仍然没有变化。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 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   类似干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   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项研究表明,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检测,或可排除安慰剂   与反安慰剂效应,客观地衡量出药物的真实效果。
特雷西说:“目前在对新药进行临床实验时往往会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来测试药物   的作用能否超过安慰剂的作用。我们应该控制人们的预期对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   响。如若不能,最起码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任何来自患者的消极预期,以确保药物的真实疗   效不被掩盖。”    (《科技日报》2011年2月22日)
1.下面说法符合“反安慰剂效应”的一项是

A.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即使使用了强力止痛药也会减弱作用。

B.给健康人注射强力止痛剂,又告诉他们停止给药,药物就不会产生消极预期。

C.注入了止痛剂,带来痛感的刺激并没有加强,但受试者仍会感到强烈的疼痛。

D.医生可通过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控制,从而减少患者的消极预期。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安慰剂会给人以积极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反安慰剂效应给人以消极影响。

B.层出不穷的医学新成果,到底有多少实际疗效,是转化医学的研究对象。

C.医学基础是生物学,但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也有关系。

D.所谓核磁共振成像方式实验,就是对志愿者的头部和腿部进行扫描检测。

3.美国一名女教师上课后突然闻到一股汽油的味道,并很快出现了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紧接着她班级里的几名学生也出现了类似症状,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学校。警方迅速   将校园查封,并请来有关专家对校园的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了采样,但化验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质。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对这一现象作简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