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海棠的“百种千般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2)下阕通过“朝与暮”“繁与少”的对比,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诫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薛奎列传》)

[注]①涴(wò):沾污。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州缓其狱             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秦伯说,与郑人盟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坐客莫有知者                     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言之,貌若甚戚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州缓其狱             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4.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宰予的挑战

《论语》里,宰予因“昼寝”挨夫子骂而出名。不过睡了个午觉,孔子生气,说说弟子是可以的,但老人家的话说得实在有点过了。什么“朽木不可雕也”,什么“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一向温柔敦厚的夫子,突然变成“毒舌”,说了许多狠话,令人难解。不就是睡了个午觉吗,至于如此发飚吗?当时孔子不会被什么事气糊涂了吧?

其实,孔子对宰予的不满,郁积了很久。孔门之中,宰予是唯一敢在思想上挑战夫子的弟子。

宰予最初的挑战,是在课堂上关于“井有仁焉”的辩论。他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要是有人落井,跳下去救,必一起死,是仁;不跳下去,见死不救,是不仁。这井该不该跳?

这是一个逻辑的陷阱。宰予想看看夫子会不会往下跳。

孔子一下子被问住,深思熟虑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说:“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可以想想别的办法救嘛,不一定非要跳井呀!君子可以被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傻呀!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宰予的问题。他没有往“井”里跳,而是从井边绕了过去。

宰予的另一次挑战,是关于儒家“守丧三年”的礼制。宰予感到三年丧期太长,专门去问孔子,还发挥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这次,孔子回答得很直接:“于汝安乎?”这是问宰予:不“守丧三年”,你安心吗?孔子认为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离世,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宰予却回答:安心。孔子只好说:“安则为之。”宰予走后,孔子感叹说:“予之不仁也!”对他的印象变得更差了。

宰予说的是事理,孔子讲的是情理,各有各自的理。平心而论,宰予的主张更实际一些,但他一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样子,很难让夫子高兴。

再后来,宰予居然怀疑起三皇五帝们的“神话”了。他问孔子: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岁,黄帝到底是人呢,还是非人?他怎么可以活三百岁呢?这个问题有点科技含量,不好回答,气得孔子说:“予非其人也!”意思说,宰予根本不是能讨论这个问题的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形容宰予“利口辩辞”。的确,宰予的能言善辩,不在子贡之下。孔子开始很欣赏他,后来却承认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得出人生的一大教训: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孔门之中,像宰予这样的异端,绝无仅有。孔子虽不喜欢他,却从没有要将他逐出孔门之意。有意思的是,《论语》也详细记录了宰予的一次次诘难和夫子对他日益增加的不满,而没有像今人那样,努力将不喜欢的人和事从历史中抹去。

宰予的结局并不好。据《史记》记载,他后为齐国大夫,卷入内乱,终被“夷其族” 。——像多数异端人物一样,宰予的命运,并不令人意外。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12期,作者钱宁)

1.对“宰予说的是事理,孔子讲的是情理,各有各自的理”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予说的事理是:三年丧期太长,因为他觉得: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孔子说的情理是: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离世,子女按情分应为父母守丧三年。

C. 宰予的观点和孔子的观点虽然矛盾,但支撑他们各自观点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没有谁是谁非之分。

D.宰予和孔子的看法虽各有道理,但宰予否定了老师的观点,这也暴露出他平时对孔子也怀有不满。

2.下列各项中,列出了“孔子对宰予的不满”的几个方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关于“井有仁焉”的辩论上,宰予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

B.父母离世后,宰予认为子女不应为父母守丧三年,自己这样做也会安心的。

C.宰予敢于怀疑三皇五帝们的“神话”;且宰予能言善辩,不在子贡之下。

D.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君子可以被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傻,这是说我不会上你宰予的当,去直接回答那个问题。

B.宰予认为“守丧三年”则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同意了宰予的这种说法,并说“安则为之”。

C.宰予能言善辩,可与子贡比肩,孔子开始很欣赏他,后来对他的不满情绪却日益增加。

D.孔子虽然从感情上不喜欢他,但从理性上认同宰予,所以从没有要将他逐出孔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