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那座山,虎啸龙吟
毕淑敏
(1)我16岁的时候,离开北京,穿上军装,作为藏北某部队第一批女兵5个人当中的一员,到达了这块共和国最高的土地。这块土地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5000米以上,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阿里”。
(2)从北京来到西藏的阿里当兵,严酷的自然环境将我震撼。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绿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幻影。
(3)吃的是脱水菜,像纸片一样干燥的洋葱皮,在雪水的浸泡下,膨胀成赭色的浆团,炒或熬以后,一种辛辣而懊恼的气味充斥军营。
(4)由于缺乏维生素,我的嘴唇像兔子一样裂开了,讲话的时候就会有红红的血珠掉下来。这是很不雅的事情,我就去问老医生怎样才能治好嘴唇?医生想了半天,说你要大量地吃维生素。我说吃啦,每天都吃一大把,足足有20多片呢!可我的嘴唇为什么还是长不拢?医生说那就是你说话太多了,紧紧地闭一个星期的嘴巴,你的嘴唇就长好了。我说,那可不行,我是卫生员的班长,就算跟伙伴们可以不说话,跟病人也是要讲话的……老医生表示爱莫能助。
(5)后来我的嘴唇还是我自己治好的。夜里睡觉的时候,用胶布把自己的嘴巴给粘起来,强迫裂开的口子靠在一起,白天撕开照常讲话。坚持了一段时间,在某一个清晨就好了。
(6)由于缺氧,我的指甲猛烈地凹陷下去,像一个搅拌咖啡的小勺。年轻的女孩就是爱斗嘴,有一天,女卫生员争论起谁的指甲凹得最厉害,最后决定用注射器针头往指甲坑里注水,一滴滴往下灌,水的滴数多而不流淌溢出者为胜。记得我荣登榜首。好像是贮藏了好多滴水吧,在指甲的中心凝聚得圆圆的,像一颗巨大的露珠。我在藏北高原当了十几年的兵,把自己最宝贵的青年时代留在了冰川与雪岭之间。我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也曾骑马涉过冰河,急驰在雪原,给藏族老乡送医送药。
(7)我曾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铺一张雨布席地而眠。初次这样露营时,我想,醒来身体还不得泊在一片汪洋之中?我真是高估了人体的微薄热量。黎明,当我掀开雨布查看时,只见雪原依旧,连个人形的凹陷都没有。除了双膝像凝固般的疼痛,一切都很正常。攀越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时,心脏仿佛在胸膛炸成碎片,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仰望云雾缭绕的顶峰,俯视脚下深不可测的渊薮,只有17岁的我,第一次想到了死。
(8)1980年我转业到北京,结婚、生子,操持家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的事情,我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医生,这是人们众口一词的评价。对一个30岁的医生来说,你还需要什么?
(9)按说是不需要什么了,我应该安安静静地沿着命运已经勾勒的轨道,盘旋下去。但是,我虽然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此次归来,我却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怀里那么多藏北的风雪,强烈地撞击着心脏。我对这个巨大的都市,感觉陌生。
(10)我到过这个国家最偏远最荒凉的地方,在横贯整个中国的旅行中,我知道了它的富饶与贫瘠。我在妖娆的霓虹灯中行走,身旁会突然显现白茫茫的雪原。在文明的喧哗与躁动之间,我倾听到遥远的西部有一座山在虎啸龙吟……
(11)我的父亲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他们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使他戎马一生,始终未能从事文学。我从他的目光里看到了期望,我决定一试。
(12)一个微茫的希望在远方磷火般地闪动。我想用我的笔,告诉世人一些风景和故事。
(13)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学完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以毕业论文“优”的成绩结束了自学。我后来又读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得到了硕士学位。告别医院的那一天,我心里好忧伤,有一种流离失所的凄凉……
(14)医生和作家都是与人为善的事业,可叹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可选择其一。
(15)我的父亲已经仙逝。他的眼睛在天上注视着我,更使我有一种无法逃遁的庄严感。
(16)为了西部那座美仑美奂的雪山,为了我的父母殷殷的期望,我将努力写作;直到我无法胜任这一神圣的工作时为止。
(摘自《当代青年(青春派)》,有删节)
1.作者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先后作出了哪些重要选择?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说:“此次归来,我却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请你谈谈从军归来的“我”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文中划横线句子中为何说这个国家最偏远最荒凉的地方既“富饶”又“贫瘠”?(4分)
4.第2—7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藏北从军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的?请予以探究。(6分)

 

答案:
1.①16岁参军入伍;②1980年转业从医;③后从事文学。 2.(1)有了苦难的体验,“我”的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对生命和眼前的一切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和认识;(2)“我”有了一颗奔腾的心,而不像他人那样安于平静;(3)具有崇高的责任感,最终选择作家这一与人为善的事业。 3.“贫瘠”是指藏北是最偏远荒凉的地方,其环境极其恶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富饶”指精神世界的富足,那里的苦难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能让生命走向坚韧、顽强和厚重。 4.(1)通过冰川、雪岭、冰河、寒冰、雪原等典型的意象如渲染烘托藏北环境的极端恶劣;(2)衬托。以作者那难以想象的生理反应如:嘴唇裂开难以愈合、指甲凹陷等,衬托自然环境的严酷和恶劣。(3)比喻。将干燥的洋葱皮比作纸片,生动地写出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将裂开的嘴比作兔唇,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藏北从军所经历的苦难。(4)移就。如“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一句,用“冻硬”来描写“日子”,表现环境之严寒。(5)夸张。如“心脏仿佛在胸膛炸成碎片,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一句,表现难以承受的高原反应。 【解析】 1.筛选文中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2.筛选文中信息加以概括归纳。要注意结合作者的从军经历。 3.看似矛盾的话其实并不矛盾,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 4.写嗅觉“一种辛辣而懊恼的气味”、感觉“除了双膝像凝固般的疼痛”等亦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传统技艺的不同境遇

陈彬斌

湖笔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荣宝斋古字画修复技术的诀窍在哪里?宜兴紫砂壶最初的模样是怎样的?贵州苗族银饰为何如此精美?山西老陈醋千年留香的秘密是什么?羌族刺绣如何不绝如缕……从元宵节开始到正月二十九,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他民间艺术家千余人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技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一次集中展示。

来自陕北的白凤莲老人是安塞剪纸的传承人,70岁的她依然飞剪自如,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中,顷刻间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引起观众的惊叹;四川分水油纸伞是我国唯一保持使用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生产的纸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70多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在展销台前,这些色彩鲜艳的油纸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内联升布鞋是北京传统老字号,多种传统样式使人感受到了内联升的厚重,其为北京奥运会定制的样品,更引起观众的不断追问……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顾永冲坐在展台后,不厌其烦地回答观众的问题。作为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他另一个身份是贵州雷山县民族银饰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名片上除了地址、电话,还有电子信箱、QQ等,中英文都有,“我们这个公司并不大,几十个师傅,如果接了大的活儿,就必须从外面聘请人帮忙,一年下来的收入总计在百万元以上。”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历史悠久,其品种样式至今仍在不断翻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技艺,绝大部分失去或大大减弱了生产生活的功用价值,而其中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技艺作品,却成为了一种“时尚”。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在今天河南浚县屯兵,为纪念阵亡将士和战马,不少士兵捏泥人、泥马,这些手艺后来在浚县流传千余年,因浚县泥塑形体小,用口吹尾部小孔时发出“咕咕”声,因此被称为“泥咕咕”。在这次大展中,“泥咕咕”的国家级传承人王学锋告诉记者,他们全家每年通过制作销售,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全村有上千人从事“泥咕咕”相关行业。

但也有不少传统技艺的处境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每况愈下,不仅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传承乏人,前景堪忧。来自五金之乡浙江永康的锡雕大师应业根已经80岁了,他现场展示了锡雕工艺,一只仙鹤翅膀上成千上万的羽毛,就是用他一双手一下一下刻出来的。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手工锡品难以有较高的价格。应业根目前也没有合适的徒弟,他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每天八九个小时做工,但挣钱还是不多,也没人愿意来学。他儿子曾经跟他学过这个手艺,后来就放弃了,就是因为不赚钱。

(节选自《印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载于《中国文化报》)

1.文中提及的传统技艺达12种之多,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传统技艺的?(4分)

2.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泥咕咕”之所以能得到传承,有哪些原因?(8分)

3.在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下,浙江永康锡雕的传承陷入文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

1.本文主体写的是月,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要从“抹黑回家”写起?(4分)

2.文章题为“月到天心”,请说说这个文题有什么好处?(6分)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和邵雍的《清夜吟》两首诗有何作用?(4分)

4.文中的“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意?作者借“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