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边的白蝴蝶

林清玄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以及无常,孤寂的美吧!

然后,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

正在思维的时候,摄影家惊呼起来:“呀!蝴蝶!一群白蝴蝶。”他一边叫着,一边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

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滩上追逐,这也使我感到讶异,海边哪来的蝴蝶呢?既没有植物,也没有花,风势又如此狂乱。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转的飞舞,确实是异常美的,怪不得摄影家跑那么快,如果能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浪上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我看到摄影家站在白蝴蝶边凝视,并未举起相机,他扑上去抓住其中的一只,那些画面仿佛是默片里,无声、慢动作的剪影。

接着,摄影家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海边的白蝴蝶还在他的后面飞。

“拍到了没?”我问他。

他颓然地张开右手,是他刚刚抓到的蝴蝶。我们三人同时大笑起来,原来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一片白色的纸片。纸片原是沙滩上的垃圾,被海风吹舞,远远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飞。

真相往往是这样无情的。

我对摄影家说:“你如果不跑过去看,到现在我们都还以为是白蝴蝶呢!”

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是一模一样,无法分别的,我们的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在海上飞”,不论画面或视觉是等同的,差异的是我们的想像。

这更使我想到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实的,我们许多时候是受着感官的蒙骗。

其实在生活里,把纸片看成白蝴蝶也是常有的事呀!

结婚前,女朋友都是白蝴蝶,结婚后,发现不过是一张纸片。

好朋友原来都是白蝴蝶,在断交反目时,才看清是纸片。

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被惊醒的梦、在对山看不清楚的庄园、缘尽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边飞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达了,有结局了,不再流动思慕了,那时便立刻停格,成为纸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房远望着北海的方向,想想,就在今天的午后,我还坐在北海的海岸吹海风,看到白色的蝴蝶——喔,不!白色的纸片——随风飞舞,现在,这些好像真实经验过的,都随风成为幻影。或者,会在某一个梦里飞来,或者,在某一个海边,在某一世,也会有蝴蝶的感觉。

唉唉!一只真的白蝴蝶,现在就在我种的一盆紫茉莉上吸花蜜哩!你信不信?

你信!恭喜你,你是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看见白蝴蝶飞进飞出。

你不信?也恭喜你,你是重实际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快步疾行,去找到纸片与蝴蝶的真相。

1.文章的第三段中写摄影家“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第五段写他“用慢动作走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奔”与“走”?(6分)

2.开头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5分)

3.文章结尾处写“你信!恭喜你”,“ 你不信?也恭喜你”,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6分)

4.本文主体部分根本没有出现有生命的蝴蝶,作者却以“海边的白蝴蝶”为题目,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6分)

 

答案:
 1.摄影家跑得快,是因为如果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浪上飞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3分)“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是因为他发现翻转飞舞的不是白蝴蝶,而是白色的垃圾纸片。(3分) 2.不能删去。(1分)这两段意在揭示“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提倡“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2分)与全文主旨“美的感受主要来自想象”“不一定要看清事物的真相”有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分) 3.浪漫乐观的人容易发现美,觅得心灵的慰藉;(2分)而重实际的清醒的人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真相;(2分)两种人生态度各有特点,在作者看来都值得肯定。(2分) 4.合适。(1分)以“海边的白蝴蝶”为题,一是设下了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二是以此作为说理的载体,有利于化虚为实,使相关道理的阐发更加形象,更具体明了。(3分)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推荐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汝识之乎                  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