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诺奖的在意与不在意
诺贝尔奖各奖项名单的陆续公布,又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舆论乐此不疲的“诺奖情结”。看重诺奖的一方,头头是道地列举为什么我们出不了诺奖。不屑诺奖的一方,则条分缕析地劝慰诺奖不代表什么,只是组委会一家之言。
其实,只要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一个个发现,是在怎样艰难的研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错过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才终于脱颖而出。那么,该以什么心态看待诺奖,不言自明。
1965年,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做实验时,受到一种噪声影响,他们用胶布盖住每一条接缝和铆钉,仍无济于事。而就在50公里外,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正在寻找的,就是这两人想努力除去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幸而,他俩恰巧把电话打给了迪克寻求帮助,迪克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了它的性质。但是,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是这两位误打误撞的天文学家。
两位年轻人当时没有拿奖的雄心壮志,只是在做一个普通实验而已,出于严谨的态度,对细小的噪声困扰没有忽略,又碰巧遇到吐露实情的同行而不是藏私小人。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
20世纪中叶,穆利斯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奠定了遗传科学的基础,他因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穆利斯的发现,是基于一件实验室的微生物珍品。由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从池边舀起黄色的浮渣,带回去研究了一辈子,才发现了这世界上第一批极端微生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对夫妻如此不可思议的钻研行为,诺贝尔奖不会落到穆利斯头上,基因遗传学也许至今还未面世。因为千万默默无名的前辈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才铺好了一切基础,让后人终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碰撞出惊世发明。
只要你愿意细读科学背后的资料,是交织着何等复杂的运气、积累了多少人的心血,那么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在这沉甸甸的、血泪交织的深厚历史面前,仅以诺奖来评判,是多么浅薄的心态。
但诺奖无疑是一种肯定,任何来自学界同行的认同,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欣喜。所以,到了全球化的21世纪,还急着和诺奖划清界限的故作清高,同样也是别扭、不可理喻的。那只能说明对研究的热诚和在意并不够,或者酸葡萄心理太严重。
整个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可以让你充分感受到前人是如何为研究如痴如狂的:家境富裕的卡文迪时常有惊人发现,却从不乐意公开;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野外地质学曾经吸引了整个上流精英,甚至还有一位研究头骨的学者,遗嘱是希望自己的骨头能够成为人类头骨标本……
不难想象,在这样对科学你追我赶的真正兴趣面前,中途得个奖,他们或许会抬头一笑,随后再皓首穷经于手中的研究。当全社会的氛围都聚焦于科学本身,被这些发现牵动得或喜或悲时,诺奖的意义自然是这样:它是锦上添花,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从来不是重要到可以评判功过的利器,但也从来不是轻视到被弃如弊履的鸡肋。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天文学家成功的“误打误撞”说明,科学发现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当中有其必然。

B.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借助以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早就发现的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穆利斯借助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发现的极端微生物,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可见,当时英国的上流精英们对地质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这句中的“学术操守”指的是什么?(6分)
3.作者认为诺奖既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也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案:
1.B 2.学术操守指①没有过多的功利思想。②不放过实验中的任何细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③肯给予同行以无私帮助的坦荡的胸怀。(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3.(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①科学发现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②有时还要建立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③每个科学发现都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来之不易。④它有价值。因为它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1.无 2.无 3.无
推荐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广陵散
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面如止水。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落落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丝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风舞得正邪。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国君韩哀侯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多了一剑,脚步也迅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躲得自是恰到好处。聂政再出手,已然迟了。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
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的画像,已挂在了韩国的角角落落。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削瘦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那人腮边的肌肉一抖。“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完,直直地过去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人轻挽双手,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齿也寻不见。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像啊!
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术奏琴。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踏踏,兵车喋喋。琴音愈走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嘎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拚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崩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下。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是谁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三口,都死于这柄剑身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日光毒毒地照着火火的大地。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女人已是泪眼朦胧!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猎,遂创制了千古名曲——《广陵散》。
1.小说第一节所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2.小说中两次写到聂政抚琴,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琴声的?这两处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6分)
3.赏析文中画线处的文字。(6分)
4.结合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聂政,联系其他有关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如荆轲、高渐离及关于干将、莫邪的传说等),谈谈你对“刺客”这类历史人物和“行刺”这种历史现象的看法。(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堆、石头),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夏,渠成。景由是知名。建安八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蓄水池名)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词。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治理

B.济渠所漂数十许县淹没

C.民不堪命忍受

D.以为县官恒兴他役坚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樊啥侧其盾以撞

B.致地力有余而食不足/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C.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书奏,光武即为发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伏恭府任职。

B.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认为,应改筑和修理堤防。而浚仪县令乐俊则认为,当时修筑堤防不合时宜,光武帝最终采用了乐俊的建议。

C.永平十二年夏天,皇帝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

D.王景任庐江太守时,逼迫官吏百姓修整农田,用牛用犁耕种。从此,庐江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