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学的大众目标
张雨生
提倡国学,出现了力挺派;反对国学,出现了讨伐派。力挺与讨伐,交锋过激,有人动怒了,失态了,用上肢体动作,扇了对方耳光。能不能平心静气呢?应该能。因为这里藏着一个症结——缺少国学的大众目标。目的都为大众着想,这类争论可以平和。
提倡国学应该有一个常态的大众目标,要疏通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梗阻,提高大众的传统文化素质。张之翔,年过八十,是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退休后,他在北大举办讲座,讲唐诗欣赏。物理教授讲唐诗,还真有新视角,新观点。他说,物理有物理的规律,像诗词一样,有意境,有韵味。欣赏诗词,重要在于领悟,会领悟的思维,也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思维。他鼓励他的学生,不仅要会欣赏诗词,还要学点格律,动笔写写。华罗庚的古诗词也写得很好,他认为,欣赏诗词,与研究学问,有相通之处。意境,韵味,悟性,对于搞自然科学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积极倡导理工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他规定自己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背《老子》、背《论语》前七章,否则,不予通过答辩。杨先生还应武汉一些中学邀请,去讲“人文与科学并重”,讲“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让中学生领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难于落实,不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极为焦虑。在中学里,文理科分班越来越早,有些学生从高中进校,就踏上了“专业成才”道路。过早地分道扬镳,结果是,文科学生缺乏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理科学生远离传统文化。他们带着先天不足进入社会,汇入成年人的大众之中,也就形成了大众素质的缺陷。高中文理分科,成绩好的学生,绝大多数走进了理科班,而进入文科班的,多数不太情愿,又只好如此。高校教育,社会力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和投入,比对人文科学相对大得多,这是发展现代经济的需要,无可厚非,但我们也不能顾此失彼。
国学自身发展,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从时代需要出发。培养国学大师,呼声很高,但这要顾及现代人才的流向。人才分流,相当一部分第一流的人才搞自然科学去了,相对来说,国学挽留不住人才,愈来愈势单力薄。面对现代人才的流向,培养国学大师,喊过了头,只会让人摇头。提高大众的传统文化素质,国学走出书斋,向社会普及,向大众靠近,好事一桩。只是不宜无限拔高,任何事物弄到极端,都难免偏离方向,自神其术,也就成了卖弄。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力挺派和讨伐派之间的争论如果统一在国学的大众目标之下,是应该可以平和的。
|
B.理科的思维与文科的思维相通,学生全面发展往往能在他学习的领域拥有好的思维品质。
|
C.大众素质的缺陷,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过早有密切关系,顾此失彼,偏废一方。
|
D.高校教育需要改革,特别是在漠视人文科学的背景下,要向人文科学倾斜,努力培养国学大师。
|
2.作者认为国学的大众目标应该是什么?作者举张之翔、华罗庚、杨叔子等人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6分)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任何事物弄到极端,都难免偏离方向,自神其术,也就成了卖弄”,为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