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10分)
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
(元稹《乐府古题序》)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
20. 简答题。
(1)文中“风雅”代指什么?写出乐天一首乐府诗的名称。(2分)
答: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歌行诗的特点。(2分)
答:                               ▲    

 

答案:
19.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6分,一处1分) 20.(1)“风雅”是指《诗经》。《琵琶行》或《卖炭翁》。(2分,一处1分) (2)就诗歌的内容拟题,不沿袭古题。(2分)   【解析】无
推荐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陈平原
幸灾乐祸也好,呼天抢地也好,无动于衷也好,人们都不能不正视这一命题:学术正在贬值。
就看你怎么理解这“贬值”两个字。如果这指的是应用学科被推到前景,而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受重视,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甚至受到冷淡,这的确很可忧虑;如果这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低下,以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必须盘算如何“生产自救”,这起码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如果指的是学术研究不再受到公众的关注,不再有“雄文一出举国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我倒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没多少油水好捞的。前些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出书容易,惊世骇俗容易,滥得虚名也容易。一时间学术界似乎也成了“名利场”。如今则又回到了“冷板凳”。
梁启超有篇名文《过渡时代论》,其中谈到过渡时代容易出英雄。出政治上的英雄,当然也出学术上的英雄。“五四”年代能出英雄,前几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则连“各领风骚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未必学术成就不高,只不过缺乏戏剧性罢了。
激动人心的呐喊着呼啸着前进的学术变革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该是没有多少诗意而又更加艰辛的常规建设了。对于青年学者来说,适当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乃至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还是必要的。就好像新学期开始,小学生们必须把假期里跑野了的心收回来一样。
当然,也有人“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从来没“跑野”过。可这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对于那些没有一点功利心、没有一点虚荣心、没有一点狂态、没有一点醉意的“纯学者”,我历来敬而远之;有时甚至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或者缺乏才气故作镇定、或者出于矫情大骂葡萄酸也未可知。我佩服的是能“跑野”也能“操正步”;该“跑野”时“跑野”,该“操正步”时“操正步”。当年“跑野”时甩了一拨人,如今“操正步”还会甩下一拨人。读书做学问也真不容易。
一代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男主人公在热情、执著、聪慧、果敢的西化女性和娴静、高雅、温柔、含蓄的东方女性面前丧失选择的能力,只好悬崖撒手皈依我佛。这种主题模式在现代作家笔下不断重现,只不过“五四”时候西化女性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而已。尽管作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时代逼出来的;内心深处很可能都像苏曼殊那样,在两种女性、两种生活理想、两种处世态度——借用茅盾的术语:诗歌与散文——之间徘徊。
“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也许,只好做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但愿,就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把这题目倒过来再做一遍:告别“散文”,走向“诗歌”。即使那篇好文章一时难产,也不妨为这散文时代保留一点诗意,或者创造一点诗意。以免“寂寞的事业”过分寂寞,散文的时代过分“散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对于无法回避的学术贬值现象,众人有不同反应,有人悲有人喜,也有人无所触动。

B.作者认为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不应该受到冷淡对待。

C.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术研究成了捞油水的手段,惊世骇俗的作品学术成就未必高,著名学者未必名副其实。

D.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男主人公对女性的选择在不同时代倾向不同,“五四时期”西化女性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

2.对于学术贬值,作者为什么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6分)
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划线句?(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子坟   
陈启文
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洣水的源头。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他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中自然涌现了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上苍啊,赐我阳光!呼唤中,太阳立刻便发出光和热来,让五谷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牛,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于旷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显露了出来。他是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又是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十次,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为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墓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节日。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用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是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还沾着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菜蔬,还有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栗子、梨子、橘子、柚子……在这扑鼻的鲜活的味道里,你恍若觉得,那个只存在于亘古神话中的农人,仍然活着,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
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5分)
2.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塑造神农氏形象的?(6分)
3.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华夏先民哪些初创生活?(6分)
4.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几层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