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仿照下面的例子,请以你熟悉的另外两位作家及作品为素材,另写一段话。(5分)

如果说苏东坡是气势磅礴,滚滚东去的大江,那么“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则是静立河畔的依依杨柳。                                      

 

答案:
示例:如果说徐志摩是空中一朵飘逸、浪漫的云彩,那么“剧怜病骨如秋鹤”(郁达夫诗)的郁达夫则是莫愁湖畔的一块忧郁的石头。(5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有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静之地,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前进,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后退呢?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时看到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里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象,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者,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庄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1.作者为什么说插秧的姿势最美?(4分)

2.作者由插秧感悟到了哪些生活的哲理?请概括出不少于两条来。(5分) 

3.“水中的蓝天”在文中指什么?(4分)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讲述农夫插秧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               显得含蓄而又亲切。

 B.文章从插秧联想到一首禅诗,是想说明做人要六根清净,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C.文章通过对插秧这样一个劳动场景的描写,揭示了“前进”与“后退”的辩证关系,发人深思。    

   D.文章从经过柑园下车开始,以离开柑园结束,首尾照应,结构紧凑。

   E.作者在离开柑园时感到“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是因为那个地方春日景明,大地辽阔,美丽的大自然使作者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