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写       情

                             (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簟,竹席。

 1.

本诗题为写情,请结合诗句谈谈全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期待已久的约会因女方的变心而告吹,主人公躺在珍贵华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甚至对未来生活也心灰意冷。(2分)全诗抒写了主人公与恋人失约后孤独痛苦的心情。(2分)4分 2. ①反衬手法,以美景衬哀情。(1分)溶溶月色、灿灿星光的良夜对一个痛苦的失恋者来说,不但不能引起美感,反觉愁苦烦乱,以乐写哀,倍增其哀。(3分)②虚拟(想象)手法,(1分)三四句预设了未来的情景,今后再美的良宵胜景也引不起观赏的情趣,(1分)表现了主人公失恋后的心灰意懒,也表现了他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2分)(答出其中一种手法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4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玉昆,字景山,安徽蒙城人。以武童从宋庆攻捻,积功至都司,赐号振勇巴图鲁。任柱等困庆登州,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由是以骁果名。捻平,擢总兵。剿秦、陇回,数获胜,更勇号曰博奇。既克肃州,赐头品服。嗣从金顺出嘉峪关,连下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擒其渠帅黑瞎子。天山南北告宁,赏黄马褂,予世职。玉昆居西域先后十馀年,收复名城以十数,暇辄使部下屯垦辟地利。李鸿章疏荐将才,谓可继宋庆。光绪间,调赴直隶。

    二十年,补授山西太原镇。会日本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壁南门外大同江。日军来攻,玉昆守东岸,血战久,援至,敌败去。已而玄武门失,叶志超令其速撤军,乃归平壤。日军占盖平,诸将皆退营口。玉昆从庆顿太平山,日军猛攻之,玉昆战最力,击退其众。无何,日军大集,庆陷重围,坠马负创,玉昆决围入,翼之出,伤亡殊多。转战田庄台、感王寨,以千馀人抗强敌,屹然自全。

    二十五年,擢浙江提督。明年,调还直隶。适拳匪肇乱,联军入寇,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初战天津,继战北仓,相持月馀,卒以无援退。车驾西幸,命随扈。又明年,还京,加太子少保。二十八年,朝阳土寇窃发,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三十四年,病卒,赠太子太保,予二等轻车都尉,谥忠武。

(选自《清史稿·马玉昆传》)

注:毅军,宋庆的部队。拳匪,义和团。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擒其渠帅黑瞎子                        渠帅:魁首

  B.李鸿章疏荐将才                           疏:上奏章

  C.壁南门外大同江                           壁:占领

  D.车驾西幸                                幸:皇帝亲临

2.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武童从宋庆攻捻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B.相持月馀,卒以无援退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C.已而玄武门失             泉涓涓而始流

D.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

下列四项中全都直接表现马玉昆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3分)

  A.①以武童从宋庆攻捻,积功至都司。②任柱等困庆登州,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

  B.①连下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擒其渠帅黑瞎子。②李鸿章疏荐将才,谓可继宋庆。

  C.①适拳匪肇乱,联军入寇,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②转战田庄台、感王寨,以千馀人抗强敌,屹然自全。

  D.①日军猛攻之,玉昆战最力,击退其众。    ②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由是以骁果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会日本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朝阳土寇窃发,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墓考古发布何以引来众声喧哗

胡印斌

2009岁末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些“惊世”、“惊诧”、“惊魂”的意味。距今1800年的曹操,再度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将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一并裹挟了去。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的河南专家,面对别的专家质疑时言之凿凿:曹操墓也是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的!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不期然掀起大波澜,着实让河南方面有些手脚忙乱。河南省有关部门连忙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释惑,试图将口水仗平息在2009年,然而事件的走向已不可控。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按照以往习惯,河南省文物部门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并不存在资格问题。而且,此番发布还是国家文物局出面邀请河南省文物局专家进京发布的。然而,网络社会似乎并不习惯这样的权威宣布,越是刻意强调权威,越会吸引来质疑的“板砖”:凭什么如此肯定地确认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而河南省的文物专家在回应网络和公众质疑时完全缺乏耐心,动辄就是“完全可以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种认定是科学、严谨的”。这样不容置疑的表述,这样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底气,不如说是在与公众赌气。

公众当然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凡重大的考古行动,往往也正是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绝好契机。当年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虽然在文物上收获寥寥,但公众通过媒体既全程参与了发掘过程,也分享了考古的乐趣,焉知没有收获?类似的例子还有法门寺地宫考古、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等等。而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发布却显得十分突兀,惊喜太过巨大,反而成了惊疑。

再有,文物考古以有限测无限、循明晰探幽暗,还是应该保存几分审慎的。话不好说得太满,陕西华南虎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先例,政府急切地发布激动人心的消息之后很快就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之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表示,“在依据墓葬的地点和时代特征,把曹操作为一个人选作为这个墓的主人推测,这是说得通的。”又是“推测”,又是“一个人选”,在这样“差不多”的确认之下,曹操墓越来越像一个传说。

至于安阳新发掘的大墓是不是曹操墓,既然大墓的后续研究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不妨先存疑。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当然,也可能总有一些人、一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这些年来,地方上每每出现类似“曹操墓”的乱象。据说,河南正准备将曹操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无妨,像这样规模的汉魏大墓,即便墓主不是曹操,其文物考古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1.

下列不属于“众声喧哗”的一项是()(3分)

A.有关曹操墓发掘的事件,可谓夺人眼目,颇让人“惊诧”、“惊魂”,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裹挟着政府、学界及社会公众。

B.针对社会公众与专家学者的质疑,进京宣布发现曹操的河南专家武断地宣称曹操墓的有关结论,更引发争议。

C.由于大墓的后续研究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河南安阳新发掘的大墓是否为曹操墓不妨先存疑。毕竟,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

D.本来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竟然引发众声喧哗,并掀起舆论大波澜,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2.

 下列有关“曹操墓”考古发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有关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引发各界质疑,而河南更是派出考古专家进京发布发现曹操墓,且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B.应国家文物局邀请,河南考古专家进京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程序合法,但因网络社会拒绝权威发布而引发更大争论。

C.网民质疑的是:凭什么如此肯定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河南文物专家在回应网民的质疑时则严重缺乏耐心。

D.公众虽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曹操墓这一重大考古成果的发布,应是有关部门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最佳机遇。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墓考古发布引发“口水仗”的原因不仅是本身让人“惊诧”“惊魂”,而且是河南文物专家对待外界强烈质疑的强硬态度。

B.河南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解惑无可厚非,但其对网民质疑缺乏耐心,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无疑是在与公众赌气。

C.河南文物专家认为,公众缺乏文物考古专业知识,其质疑水平不高,犹如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一样,公众虽全程参与发掘过程,却无所收获。

D.由于某些人或某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故类似“曹操墓”的乱象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