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怃(wǔ)然    问津(jīn)    饥馑(jǐn)    诲(huǐ)人不倦

B.股肱(gǒng)  愠(yùn)色    畏葸(xǐ)     不悱(fěi)不发

C.曳(yè)兵   庠(xiáng)序  饿殍(piáo)   谆谆(zhūn)教诲

D.朝觐(jìn)   水獭(tǎ)     夏谚(yàn)    能近取譬(pì)

 

答案:
D 【解析】A项,诲(huì)人不倦;B项,股肱(gōng);C项,饿殍(piǎo)。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三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他问母亲:把爸爸种植①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连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十三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母亲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给一捆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只母鸡卖了,为他凑足了学费。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侯,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三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的心种植②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选自《读者》2010年第8期)

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他” 的人生轨迹。 (3分)

 ①       时期  ②       时期  ③回乡报恩时期  ④       时期  ⑤进城发展时期

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种植”一词的不同含义。  (4分)

 ①                                                

                                                

3.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4.人应当怎样报恩?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论虞常    论:谈论

B.畔主背亲    畔:同“叛”

C.天雨雪      雨: 下

D. 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之祸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B.面对卫律的劝降,苏武的表现是:“不动”“不应”“大骂”。

C.北海牧羊时生活异常艰苦,但苏武的爱国意志却历久不磨。

D.苏武的爱国心不仅感动了虞常等人,也让匈奴人对他敬若神明。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单于愈益欲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