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

书摘   林清玄

三位诗人全闭起眼睛,伸手去触摸空中的香气。

第四位诗人拿起了酒瓶,喝到一滴不剩。

其他三位诗人张开眼睛,吃惊地望着他。

第四位诗人说:“我太迟钝了,没有那样的境界,我看不见酒的芬芳,听不见香的歌唱,也感觉不到翅膀的拍动,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灵敏,把我提升到你们的境界。”

这是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嘲讽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

诗人确实不是平常人,他们是“超凡之人”,这使我想起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前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是客观世界作用感官的感性映象,没有生命融入里面。而后者则是禅悟后归于现象与本体合一的禅境意之中。一方面,我是我象。这种意象把山水融合在我的生命里面,又把我融合在山水里面,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另一方面,我是山而山也是我。

诗人与平常人相比,大约是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的见解体会与众不同;他们繁复、瑰丽、文明,繁复能使简单的变为多姿,瑰丽能使平淡的变成多彩,文明能使素朴的化成优雅。

由于诗人的巧夺天工、创造奇境,善者使平常的本质益为华丽,恶者驱紫夺朱,使人忘记了本质。

喝葡萄酒,使用的是舌头与鼻子,虚华的诗人却用了眼睛、耳朵和手,那最后一饮而尽的诗人,才是懂得喝酒的人呀!

因为,他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

不只喝一杯葡萄酒,实际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在青春少年时代,依恃着单纯的意志,有着天真而远大的理想,鼓琴当歌,有酒当醉,在爱情与友情里都能刺血立誓,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热情与勇气。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然后我们掉入红尘的大河,受到波浪的撞击、瀑布的捶打,或载沉载浮,或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我们知道:人生不是那么单纯!生活不是那么简易!情感不是那么清澈!我们穿着名牌的服饰,谈着不着边际的话题,与所有的人寒暄、擦身而过,再也没有什么热情了。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有一天,我们从漂流的河中醒来,惊觉到小舟穿行于两岸,如果抬眼看岸,会发现风景在移动;如果回观身处的小船,会知觉小舟在移动。不论是舟行岸移,在生命的河流里,不动乃不可能;在岁月的漂泊中,岸上的人看船,或船上的人观岸,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做自己吧!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你管别人怎么想!你管别人怎么说!你只在乎自己的纯心,甚至连在乎也无。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我用眼睛看美丽的风景,我用耳朵听远方的鸟声,我用双手触摸清凉的河水,我用鼻子嗅芬芳的花草……

1.“喝葡萄酒,使用的是舌头与鼻子,虚华的诗人却用了眼睛、耳朵和手,那最后一饮而尽的诗人,才是懂得喝酒的人呀!”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2.作者引用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其用意是什么?(6分)

答:                                                                

                                                                                                                                        

3.概括本文的主旨,并找出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6分)

答:                                                                

                                                                                                                                        

4.结合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请你谈一谈对人生三境界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1.这句话的含义是说,生活就像喝酒,要用舌头和鼻子体验,喝下去才能感到酒的美好,只是看看摸摸听听是不能体味酒的美好的。告诉我们生活要活在当下,要亲自去体验,要动手去做,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2.作者引用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通过第四位诗人与三位诗人的对话,说明人要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并以此嘲讽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暗点主旨,文章以此为开篇,引出下文青原惟信禅师的话。同时寓言的引用,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主旨:通过四位诗人的对话和对青原惟信禅师话的理解分析,讽刺了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揭示出了人要活在美丽的当下,要做回自己,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要在乎自己的纯心,甚至可以放下自己的这个“在乎”。 手法:本文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和引用。“第四位诗人”和“三位诗人”的对比,“诗人”与“平常人”的对比等,通过对比,揭示出人要活在当下,要回归自己的这一主旨。文章开篇引用纪伯伦的寓言,后又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话,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做了铺垫,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4.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在青春少年时代,很单纯,很天真,充满了热情与勇气,眼里的山水就是山水,看事物比较单纯。 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生活侵蚀着你,人生就不是那么单纯,生活不是那么简易,情感不是那么清澈,再也没有什么热情了。看什么就怀疑什么了。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漂泊的红尘走过后,终于明白,人的感觉各自不同, 因此,做自己吧!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你管别人怎么想!你管别人怎么说!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看山水就是山水。 【解析】 1.略 2.本文考查的是材料的作用。文章选材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 3.概括主旨要根据文本一步步答来,通过什么,表达什么,揭示什么。手法要找突出的,文章表现很明显,做起来容易。 4.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析说明,但注意一定不要脱离文本。三种境界必须答全,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分析阐述。)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秉忠,字仲晦。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气英爽不羁                  羁:拘束

B.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      除:去掉

C.帝宠任愈隆                    隆:高贵

D.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甄:鉴别

2.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刘秉忠被元世祖“宠任”的一组是(      )

 ①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 ②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③言无不听  ④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  ⑤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⑥有文集十卷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年少时很聪颖好学,青年时曾当过一段僧人,这些都对他日后辅佐元世祖有一定的影响。

B.癸丑年,刘秉忠跟随元世祖攻打大理。己未年,跟随元世祖攻打南宋。至元四年,宗庙宫室建成。

C.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多次劝元世祖好生不妄杀,保护了不少生灵。他有慧眼,经他推荐的人才,以后都成为名臣。

D.刘秉忠生活俭朴,做高官前后都清静淡然,吃粗茶淡饭,爱好读书,常常吟咏自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从这里算起。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有关“院体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入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南宋时“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朝文入画的“有我之境”。

    C.马远、夏珪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