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看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指识其本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揭示了志、力、物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一段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4分)

 

答案:
1.B 2.C 3.D 4.略 【解析】 1.景色 2.前后都是助词,取消独立性。 A.代词,自己/语气词,表反问。B.介词,对于/介词,在 D。连词,而,并列/因为,表原因 3.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无中生有。 4.(1)所以----也1分学者1分大意1分(3分)(2)渔樵1分/于江渚之上倒装1分/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1分,大意1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第一段②③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拟人、比喻、通感。

B.比喻、排比、比喻、拟人。

C.比喻、比喻、比喻、通感。

D.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2.对第一段文字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B.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写月,但却处处写月,所描绘的都是淡淡的月下的景。

C.这段文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D.这段文字用了许多迭字,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又使得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下列理解、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划直线句子中的“弥”字与“弥天大谎”的“弥”字意义相同。

B.“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中“碧天”指荷叶,“星星”指荷花”。

C.划波纹线的句子中“酣眠”喻满月朗照,“小睡”喻淡云遮月。

D.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二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