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曰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6ec8aac122bd4f6e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宋史·张逸传》)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曰愿得京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母丧去

   少父任,兄弟并为郎

B.狱既具,使杀人者守囚

   见犯死,重负国

C.而守者果服,立诛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D.未几,卒

   故燕王欲结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官。

B.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陈希亮、杨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曾上书朝廷放还因饥饿杀耕牛食肉而犯罪发配的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译文:                                                                           

  (2)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译文:                                                                            

 

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曰愿得京官 【参考答案】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曰/愿得京官 【解题提示】高考对于断句的评分细则往往较为宽松,本题得分为四舍五入,对三个即得满分。只断三处,“服除”“引对”间未断,可视为正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B.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    见犯乃死,重负国 C.而守者果服,立诛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未几,卒于官    故燕王欲结于君 【答案】A(A以,因为B乃,于是;才C之,第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D于,在;同) 【解题提示】结合学生平时情况,此题可能选D项较多,对“于”的用法很多学生较为模糊。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官。 B.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陈希亮、杨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曾上书朝廷放还因饥饿杀耕牛食肉而犯罪发配的人。 【答案】C 【解题提示】(“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不合文意,实际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允许。)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参考答案】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张泌推荐他。(再:两次。用:因为。者……也:原因是……)   2)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参考答案】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置办行装。(徙:调任。假:借。使办装:使(之)办装。) 【设题说明】因为题量的限制,翻译题的分值限制,又为了避免与课内文章在设题方式上的雷同,这里未设实词题,但本文的有些实词还是较为重要,讲评时可以强调,以落实所学内容。比如:“帝雅贤泌”中的“雅”与“贤”的意思与用法等。 【译文】     张逸字大隐,是郑州荥阳人。他考中进士,主管襄州邓城县政事,很有才能出众的名声。知州谢泌将推荐张逸,先摆好几案,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望着皇宫的方向拜了又拜说:“老臣我为朝廷选到了一个好官吏。”于是上奏章推荐张逸。后来一天召引张逸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真宗问张逸想要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母亲年老在家乡,希望得到靠近家乡的一地方长官下属官吏的官职,回去奉养母亲就满足了。”朝廷任命他做澶州观察推官,过了几天,因母亲丧事免去官职。服丧期满,召引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皇帝又坚持问他想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希望得到京城官职。”朝廷特地改任他为大理寺丞。皇帝一向认为谢泌贤良,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谢泌推荐他。后来张逸主管长水县政事,这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很优厚地对待他,等到张逸调任青神县,贫穷得不能依靠自力生活,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治办行装。到青神县以后,他兴办学校,教授学生。后来县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考中进士,张逸改他们居地名字叫“桂枝里”。他多次升官,到尚书兵部郎中,主管开封政事。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免除田地赋税,可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应允。宋仁宗说:“主管官员能守法,我忧虑什么呢。”他凭枢密直学士主管益州政事。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熟悉那里民风。华阳县掌管车马的官吏杀了人,他诬告道旁走路的人,县府吏接受了钱财,案子审定以后,张逸于是让杀人的人看守囚犯。张逸说:“囚犯脸色看出冤枉,看守的人神态不正,是否看守的人杀了人呢?”办犯才敢说话,看守的人果然认罪,立刻杀了他,蜀地人认为他很神灵。恰逢一年大旱,张逸让人们筑堰堵江水,灌溉民田,自己拿出官府积蓄的粮食减价卖出来救济百姓。起初,百姓饥饿多有人杀耕牛吃肉,因这样获罪的人都发配关中。张逸上奏章说:“百姓杀牛来救活将要死的性命,与偷盗杀牛的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将要荒废种庄稼的事。今年庄稼稍稍成熟,请求一律释放他们回来,恢复他们的生业。”朝廷答复批准。不久,他死在官任。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使人赵王书           遗:送

B.计欲亡走燕           窃:谦词,私下

C.其势必不敢留君         势必:一定

D.有智谋,可使         宜:应该

2.下面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

B.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

C.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定语后置句)

D.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3.简要分析上面两段文字对刻画蔺相如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6ec8aac122bd4f6e塞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1.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结合全词思考上片景物描写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几曲阑干遍倚”中“倚”与“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拍”各流露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