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以之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善人虽多而不也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②莫如唐昭宗

    B.①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①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然皆乱亡

    D.①惟君子有之                    ②君子不然

3.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3分) (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答案:
1.C(举:推举。) 2.C(C.其:代词,他们的。A.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D.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3.A(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B,根据⑤可以排除C、D。) 4.B(“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5.(1)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2)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 附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夫子之                         哂:笑

    B.以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撰写

    D.吾点也                         与:赞成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如会同,章甫        

    B.乎舞雩,咏而归

    C.而木之性以离矣      

    D.且硕茂,早以蕃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 对学生十分了解的老师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则曰:“不吾知也。”(2分)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阅读课文《动人的北平》片段,回答文后问题(10分)

    ①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②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儿童戏剧学校的太太;或是一个人力车夫变成满洲国的高贵人;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③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城内有九个公园,三个御湖,名为中南北“三海”,现在任人游览。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④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留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广有中国古代的手艺品、书籍、图画、古玩、玉石、珐琅镶嵌、灯笼之类。那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

    ⑤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1.节选部分写出了北平的动人之处,它包括           动人、               动人等。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这一比喻十分精妙,“根脉深入地中”就可以理解为                                              ;树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喻指                                                 

3.林语堂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韵味流动其间。试分析下面句子的情味。

   (1)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答:

   (2)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