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案:
 古籍、修复、人才、不足(4分)
推荐试题

 

香山看叶

郑云云

站在幽静的山谷里,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一定如织,红叶也应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

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地观赏红叶。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万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佩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午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霸王别姬”。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落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在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如倒挂的金钟。蓝天上,风吹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柿树。北方的柿树。

树的根部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呆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1.多数人都蜂拥着在山外看“灿烂如花”的红叶,而作者为什么偏偏在“无人的山谷”中看叶呢?(4分)

 

 

 

2.当作者看到了秋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便想到了京剧舞台上的虞姬。作者觉得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

 

 

 

3.面对山谷中的树,为什么会发出“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的感慨?(4分)

 

 

 

4.结合文意,你认为秋风中的柿树在“试图向我们证明”什么?(5分)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故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郁离子》)

1.“今诸臣谄谀以干利”中的“干”的意思是                                (    )

    A.岸、河岸       B.冲、犯         C.追求           D.盾牌

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的正确意思是                              (    )

  A.刚才那些唱得好的,全都是想要这些鱼。

  B.过去那些叫好的,全都像这些鱼一样。

  C.以前喜欢唱歌的人,全都想要像这些鱼一样。

    D.刚才那些叫好的,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

3.景公“射出质”而群臣“唱善者若出一口”的根本原因是                    (    )

    A.景公喜欢听奉承话,群臣因此讨好他。

    B.群臣缺乏才智和胆识,一切顺从君主。

    C.群臣都想同弦章一样得到景公赏赐鲜鱼。

    D.群臣有意谄谀,掩盖景公的过失。

4.弦章坚决谢绝景公赏赐鲜鱼,其主要原因是                                (    )

    A.因为接受赏赐将违反晏子的道义,顺从阿谀奉承的欲望。

    B.因为要劝谏景公提防谄媚,纠正景公的过失。

    C.为了保持君子的廉洁,不与群臣同流合污,谄媚争宠。

    D.为了遵从晏子的道义,弘扬晏子遗留下来的美好品德。

 

 

 

5.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

1.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关于知识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D.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