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王  维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①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行在:皇帝驻留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知辞               属:撰写

B.同九公主第             诣:前往,到……去

C.擢右拾遗,给事中       迁:降职

D.笃志佛                 奉:信奉,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延上座曰                            维扈从不及,所擒

A                                     B

访风景崇阿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客有《按乐图》示维者                作书辞亲友,停笔

C                                     D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锲舍之,朽木不折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维诗、画、音律等突出才能的一组是(   )

①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②“子诗清越者,……同诣九公主第” 

③“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④悉召梨园诸公合乐,维痛悼赋诗曰…… 

⑤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             ⑥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则传记在叙述人物一生大要的同时,更着重反映人物突出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作者通过选取典型材料,突出表现了王维诗画俱能,兼通音律,笃信佛教,温和的个性中蕴含着刚强的性格特点。

B.王维在参加乡试前,听从岐王建议,让乐工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演奏给九公主听,得到了九公主的肯定与极力推荐。后来他在开元十九年考取了状元,并官居要职。

C.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京城,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落入叛军手中。他拒绝与叛军合作,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仍被安禄山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于普施寺。

D.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有王维因为皇上爱惜其突出的才能,得以幸免。后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晚年笃信佛教,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的弟弟王缙将其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并流传于世。

 

 

5.把上面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升职 2.C  介词,把;凭借。A均为介词,到;B均表被动;D均为连词,表顺接,“就” 3.A  ②为歧王建议王维将自己的作品演奏给九公主听,以期待到九公主的肯定,④是王维通过吟诗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并希望朝廷尽快平定叛乱,恢复太平。  4.D  皇上没有定王维的罪,并非因为爱惜其才能,而是因为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 5.①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其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5分,“至”,1分;“平远”,1分;“天机”,1分;“皆”,1分;全句通顺,1分) ②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历览胜、写诗,抚(弹)琴饮酒,自得其乐。(3分,“日”,1分;“琴樽”,1分;全句通顺,1分)
推荐试题

 

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以下3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军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本大题共两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1.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了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