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电影批评

戴锦华

①电影研究、电影批评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个学科。早在半世纪以前,作为电影研究重要分支的电影批评,已开始脱离对电影工业的附庸,成为一种独立的写作和表意的实践。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电影艺术已历经百年,却仍有许多人不相信“看电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相反,人们认定观影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这首先由于电影,尤其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构成的基本特征,是隐藏起摄像机,隐藏起电影的叙事行为,使之充分“透明化”:有如透过一扇窗望见了窗外的风景。在银幕世界面前,电影视听语言的编码,难于为观众直观地发现、辨识,于是,人人都可以看懂电影。更为有趣的是,如果说,人们认定银幕上的故事如同现实生活的场景般“自动”地呈现,谈论、评价电影便如同议论社会生活中的有趣事件一样带着主观性和随意性。但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谈论电影时却常常使用着相当“专业化”的术语。这种情形似乎只属于电影,而绝少出现在音乐、绘画、雕塑等古老的艺术之上。

③这无疑说明,电影这门年轻的、唯一一门人类知晓其诞生日的艺术,从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透明性、通俗性与娱乐性无疑是早期电影和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试图保持的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后来者,电影的确不断地从其他古老的艺术门类,诸如戏剧、音乐、美术、建筑,尤其是小说的叙事艺术中挪用其艺术手段。因此,人们似乎也可以无障碍地借助得自其他艺术的知识或常识,对电影作出“权威”的评论。

其中,人们关于电影的茶余饭后的“专业化”讨论,常常集中在电影片中的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是否“真实”的议论之上,仿佛“真实”是一个永恒存在、不言自明的参照系统。然而,关于同一部电影的真实与虚假的争论,正暴露了鉴定真实与否的标准并非客观、天然。这些关于“真实”的讨论无外乎建立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参照某种观念。如社会的观念、人生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二是参照某种诸如“我经历过、我知道”等有限的经验;三是某种艺术欣赏或文化消费的趣味与成规惯例。比如欧洲艺术电影的迷恋者指斥好莱坞电影浅薄、恶俗、虚假不堪,而好莱坞电影的热爱者却认为它逼真、细腻和优雅。

⑤而人们对电影表演的“自然”关注,固然是由于构成人们心理结构的对偶像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电影工业系统成功创造出的心理、文化消费需求。在好莱坞明星电影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50年代,围绕着电影工业的传媒系统,电影工业系统热衷于制造并传播种种趣闻轶事,以混同明星的个人的真实生活和他或她所扮演的定型化角色。因此观众对于演员、表演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电影其他元素的关注。

⑥另一有趣的事实是,不同于其他古老艺术,电影批评几乎在电影出生伊始便出现。它在被世界认可为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新奇杂耍之前,便已经开始为人们所阐释、所言说。人们早已发现,银幕世界并非透明,而更像是画卷,电影的制作者们用光作画,勾勒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换言之,银幕世界是一处人为建构的幻想世界。电影只是“无限趋近于现实的渐近线”,而非现实本身。而电影研究、电影批评的意义正在于揭示电影的“书写”行为之所在。

⑦正由于是人类唯一知晓其生日的艺术,电影的谱系或出处,它的魅力与秘密,几乎在它诞生伊始便开始为爱恋电影的人们所追寻:电影是光影记录的戏剧?或是视听版的长篇小说?它的“生父”是科技、工业、商业还是艺术?它所唤起的狂热与迷恋究竟来自何方?于是,几乎与20世纪最伟大的叙事艺术电影成为最普及的大众艺术与巨型的文化工业的同时,出现了作为对电影的溯源与谜底的寻求的电影理论。

 

1.第②段中“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指                       (2分)

 

2.第②段中“自动”一词使用双引号的作用是                       (2分)

 

3.对第③段“人们似乎也可以无障碍地借助得自其他艺术的知识或常识,对电影作出‘权威’的评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电影艺术不断地借鉴其他古老的艺术门类的艺术手段。

B.  因为绝大多数电影都保持着透明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特征。

C.  因为电影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作为大众的艺术而出现的。

D.  因为人们对于其它艺术门类,诸如音乐、美术没有能力评论。

 

4.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分)

 

5.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中国大众“电影批评”的主要特点。

(1)                                   (2)                                 

 

6.“电影的确不断地从其他古老的艺术门类,诸如戏剧、音乐、美术、建筑,尤其是小说的叙事艺术中挪用其艺术手段。”,请举一部你看过的电影,并简要分析它运用了小说的哪种叙事手法?(4分)

                                                                               

 

 

答案:
1.人们认定观影能力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习得,而谈论评价电影也带着主观性和随意性。(2分) 2.表示否定,说明银幕上的故事不是自动呈现的,而是电影制作者的专业的叙事行为。 3.D (3分) 4.运用“常常”这一副词表明对电影真实性的讨论是绝大多数人们经常会发生的一种现象,而不是所有。运用“仿佛”表明“真实”的判断带有讨论者的主观性。这样的表达是准确而严密的。 5.(1)电影评论往往带着主观性、随意性、非专业性。(2)电影批评在电影出生伊始便出现。(答“真正的电影批评应揭示电影“书写”行为。”也可得2分;电影评论集中在“真实性”上  1分) 6.电影名1分,运用了哪种小说叙事的手法 1分,结合电影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6题。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的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11)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第一段的作用。

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4分)

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谈谈石蚕的生存方式对你有哪些启示?(6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为什么说“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4分)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4分)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