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6ec8aac122bd4f6e

 
下面一幅题为“内外有别”的漫画,请仔细观察,阐释其寓意(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漫画寓意:                                                        

 

答案:
 这幅漫画辛辣地讽刺了某些游客缺乏环保意识、缺少社会公德的社会现象。
推荐试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倾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徒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礼,允无复入                 竟:结束

    B.魏明帝遗虎贲之                 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难以情求           夺:夺取

    D.若才流父                       及:赶得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阮家既嫁丑女卿                 赢而不助五国也

    B.许谓曰                         相如持璧却立

    C.皆官得其人,于是释             蒙冲斗舰以千教

    D.才流及父.当收                 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允妇“聪慧”的一组是          (    )

    ①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②妇料其此出无复人理,便捉裾停之

    ③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④神色不变,日:“早知尔耳!”

    ⑤若才流及父,当收                 

    ⑥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        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    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现象的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

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

元杂剧剧本是书会人才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济,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

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

    C.元杂剧与诗文不同,其演出具有商业性质,更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

    D.与两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和创作是否成国的检校者是观众。

2.下列对于“元杂剧作者特殊性”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元杂剧的作者大多为书会才人。

    B.元杂剧的作者并非固定为某一人且有变化流动性。

    C.元杂剧作者有合作也有竞争。

    D.元杂剧作者抱着“补充”和“聊寄”心态进行创作。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元杂剧最初形态为框架式,用以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其传播方式为“口耳相传”,后文人参与才有剧本流传。

    B.元代科举长期停滞,使得文人学士投身书会,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坚实基础。

    C.古代诗人因酬和出现数人联句仅是特例,而元杂剧数人合作一剧的现象并不少见。

    D.元杂剧中“次本”情况亦非罕见。如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无有“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