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 

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7分

 

答案:
 (1)[示例①]象形,如“囧”字中的“八”像两条下垂的眉毛,表示“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示例②]会意,如“槑”字,两个“呆”字组合;是“呆”的两倍,表示“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示例③]谐音,如“3Q”,读音与英语“ThankYou”相近,都是“谢谢”的意思。[示例④]缩略,如“bt”用汉语拼音的两个声母来表示“变态”。 (特点与举例各1分,说明1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2)(7分)  [答案示例一]我反对屏蔽这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不难,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等语不是明智之举。  [答案示例二]我赞成屏蔽这些网络语言。像“3Q”、“bt”以及“囧”、“槑”等网络语言或是生造的字符或是生僻的汉字,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与我们国家倡导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并形成习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而且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
推荐试题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徐百柯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出生即受洗为天主教徒。耶稣会神学博士,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

从一场战争到另一场战争,这就是马相伯的个人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马相伯出生;1939年,抗日战争仍在持续,马相伯逝世。

百年间,他从容游走,留下一所享誉中外的大学和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正如柳亚子诗云:“一老南天身是史。”

当年风靡中国的《良友》画报,历来凭借时髦的封面女郎吸引读者,却在马相伯百岁大寿那一期,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此刻,这位老人俨然已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

作为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的故事,  已成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1902年,他以“中西大学堂”理念,创办震旦学院。“震旦”为梵文,  “中国”之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而震旦学院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曾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此后,耶稣会干涉震旦学院办学,违背学校的民主自治传统,引发“震旦学潮”。马相伯明确表示同情学生,并于1905年在吴淞另立复旦公学。“复旦”之语,出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且含“恢复我震旦,复兴我中华”之双重寓意。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复旦大学。   

如果仅有一所复旦,马相伯或许不会作为一种象征,赫然出现在中国最流行刊物的封面上。举国上下对他的关注,还在于他年近百岁,仍一次又一次进行抗日广播演说,一次又一次参与组织抗日民主集会。正如他的弟子、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伯先生所以能享大年,中国所以永久存在于世界,都在此。”

面对如此尊荣,马相伯却有些落寞。寿辰之后不久,一日,胡愈之来访,交谈中马相伯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胡愈之听后,感慨唏嘘,无以为言。

人们当然不会忘记他的这些“叫声”。1906年,马相伯赴日,在日华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 “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他慷慨激昂发表抗日言论:“噩耗传来,天地变色!国家危难至斯,诚达极巅……虽自顾老迈,亦愿勉励负一部分责任。”从1932年11月起,他连续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他在上海土山湾的居所“绿野堂”,已成为国人抵抗意志的著名象征。“七七”事变后,他发表《钢铁政策》广播演说,呼吁国人立即行动,誓死抗击日本侵略。

马相伯逝世后,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

马相伯另厂幅照片似乎更加有名:1936年,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次年七人获释后,前往看望马相伯,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书题“惟公马首是瞻”。

这张照片被收入包括中学教科书在内的大小历史著作,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照片上,马相伯在众人簇拥下,端坐正中,尽现人瑞之相。(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相伯的一生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他生于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死于抗日战争之际,历经民族多难,他本身就是一段中国历史。

B.1900年,马相伯“毁家兴学”,捐出松江、青浦等地3000亩田产的全部家产,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创办了“中西大学堂”。

C.马相伯心忧国事,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他为中华复兴呐喊奔波,虽年近百岁,仍积极进行抗日广播演说,参与组织抗日民主集会。 

D.作为一篇人物小传,本文对马相伯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众多人物从侧面来衬托他身为教育家的高大形象。

E.本文讲述了马相伯办学和抗日的感人事迹,叙述曲折有致,评点要言不烦,语言平实自然,并大量引用了名人的评价来肯定马相伯。

2.文章写到马相伯与“七君子”的合影照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马相伯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句话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6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丝厂老板吴荪甫四十多岁,酱紫色的脸上,长着许多小疱,浓眉圆眼。他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他刚从匪患频仍的乡下接来了吴老太爷。没想到,在乡下清静惯了的老父,初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尤其受不了他的一对金童玉女那受到诱惑的样子。强刺激之下,竟一命呜呼了!

B.吴荪甫最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杜竹斋的最后倒戈。杜竹斋是吴荪甫的姐夫,是一个十分有实力的金融资本家。他性格谨慎而又惟利是图

C.在工潮复起时,屠维岳设置了反间计,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风,提升出卖姚金凤的女工薛宝珠,女工们觉得姚金风是被冤枉的,转而拥护姚金凤,而后吴荪甫假意收回开除成命并给女工们放假一周作为让步,平息了工潮。

D.《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

E.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他帮助帝国主义摧残和吞并中国民族工业。在商场上,他骄横奸诈、凶狠残酷。为了实现金融资本支配民族工业的阴谋,他处处和吴荪甫斗法,常常施展计谋,使吴荪甫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