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约翰是一名伐木工人,他为公司干了5年却从来没有得到提升。而另一名伐木工人比尔,在一年内就得到了提升。这件事引起了约翰的不满,于是,他去找老板理论。

        老板说:“你现在的伐木量与5年前的一样多,我们是计件公司,如果你的伐木量能加大,我们会乐意提升你 。”约翰回去后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花费了更多时间来工作,可他仍旧不能砍伐更多的树木。于是,约翰找到了比尔,虚心请教比尔,如何能砍伐更多的树木。

        比尔说:“我每砍完一棵树会休息两分钟,并磨磨我的斧头。你最后一次磨斧头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像子弹一样击中约翰的要害,约翰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        

 

 

 

 

 

 

 

 

 

 

 

 

 

 

 

 

答案:
 参照200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阅读完材料后,我们会不由地思索一个问题:我最后一次磨斧头是在什么时 候?是呀,过去的荣耀和教育都不起作用,我们必须不断地磨斧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人都不曾注意这个细节,或许是迫手生存的压力而忘记磨斧头,或许是太过功利而来不及磨斧头,又或许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了磨斧头。其实人生是大可以更从容夏稳健一点的。参考角度:①行与思不可偏废,②人应不断充实自己,③学会在积蓄中前进,④人生需要规划。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年轻人停住脚步,回过头来打量了我一眼,有些迷蒙。

 “是的。就是苇子壕。”我知道家乡人是这样称呼苇塘,重复了一句。

 “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

 “唔。”年轻人以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继续前行。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的水塘,拥拥挤挤地生满了芦苇。阔叶的,秆粗且空,是织席帷用的;窄叶的,秆细却实,编了箔子,用来盖房子,或张开晾晒棉花用。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是我们上学或放假的标志。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那些苇芽像是春天的旗帜和宣言,表明春天的到来,锐不可当。

 “苇子苇子,快快长。”上学去,走过塘边的小道,我们喊着。

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夏天,是蝉的日子。我们会在塘边的树杆上拣些蝉蜕卖给县城里的药铺,无聊时也会猫一样轻轻爬到树上捉一两只笨蝉。其余时间,蝉说蝉的,我们并不答话。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栓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顸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选自《今晚报》2009年6月13日)

1.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在文章开头安排“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用意。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2)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

 

3.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记忆中的苇塘,作者是如何将零碎的记忆串联起来的?这样写有何

好处?(6分)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