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本刊自创刊并发行以来,一直深受不少莘莘学子的喜爱。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

                                            ①

你们的报纸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010

②              ③

 

年,我报将不孕众望继续狠爪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替读者奉

           ④                   ⑤                                         ⑥

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

   (1)序号:                   修改:                            

   (2)序号:                   修改:                            

   (3)序号:                   修改:                             

   (4)序号:                   修改:                            

 

答案:
 (1)①“不少莘莘学子”中的“不少”删除;(2)②“你们”改为“我们”;(3)④“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4)⑥“替”改为“为”。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年轻人停住脚步,回过头来打量了我一眼,有些迷蒙。

 “是的。就是苇子壕。”我知道家乡人是这样称呼苇塘,重复了一句。

 “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

 “唔。”年轻人以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继续前行。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的水塘,拥拥挤挤地生满了芦苇。阔叶的,秆粗且空,是织席帷用的;窄叶的,秆细却实,编了箔子,用来盖房子,或张开晾晒棉花用。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是我们上学或放假的标志。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那些苇芽像是春天的旗帜和宣言,表明春天的到来,锐不可当。

 “苇子苇子,快快长。”上学去,走过塘边的小道,我们喊着。

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夏天,是蝉的日子。我们会在塘边的树杆上拣些蝉蜕卖给县城里的药铺,无聊时也会猫一样轻轻爬到树上捉一两只笨蝉。其余时间,蝉说蝉的,我们并不答话。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栓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顸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选自《今晚报》2009年6月13日)

1.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在文章开头安排“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用意。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2)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

 

3.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记忆中的苇塘,作者是如何将零碎的记忆串联起来的?这样写有何

好处?(6分)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应及诸孙                     度:担心

    B.与季直素                       善:友好

    C.还散骑侍郎                     除:(被)任命

    D.政清静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竞见不到这个人。”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

高长山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动乱,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此基础上,卫夫人的《笔阵图》鲜明地提出了“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成为书法美学中的经典之语,为书法本体美学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在魏晋时期这种文化背景下,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的推动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入佳境,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学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7月19日)

1.下列关于“汉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八汉代书法比较注重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的效果。

    B.汉代书法承前启后,艺术审美价值取代了实用价值。

    C.东汉草书让当时的书家感到书法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

    D.汉代书法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为后人所追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所提出的“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本质上源于东汉蔡邕有关书法艺术中“神”、“势”、“形”的一些深刻认识。

    B.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重要贡献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书法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书法逐步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C.王羲之书法作品一改汉代质朴书风,技法多变,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

    D.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是说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书法之气韵,外形次之。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由于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从而让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B.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为后世研究书法提供了参考。

    C.社会的动乱使魏晋时期的文人仕子不得不远离政治,从而有大量的精力融入书法并将书法提升到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境界。

    D.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人佳境,都离不开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之流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