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蓝  调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看出有何变故——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⑥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⑦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⑧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选自2009年6月27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眼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②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1)DE(A“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的说法错误。B“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作者褒海洋而贬城市,海洋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质,而城市的个性.特质则显不足。C“有意表现了……失落感”不符合文意。)   (2)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一旦人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生存而劳累,那么这个劳累强度就会越来越大。2纯粹的自然已经被破坏,我们再也无法体验纯粹自然之美。(1句是一个比喻句,其前一句是说人为了生存而劳累,本句运用比喻则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劳动强度会越来越大。因此,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要对前面的句子有准确的把握,要注意语境。2句是一个对所在文段进行总结的句子,其中“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 ,针对的是“我”“看过”的“一本地理杂志”中的“纯粹之道”;而“远古的环境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则是对由书本回归现实的失落的概括。)    (3)作者写海浪的“单调”,意在引出下文,揭示自然之哲理——“简单产生了大美”,(2分)并将海浪的“阔大”“毫无掩饰”和城市的局促.虚伪进行对比(2分),含蓄倡导为人也要如“海浪”,真诚坦荡(2分)。(该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去答题。)    (4)一是指有空旷.清澈.岑寂.萧瑟等特点的大海,一是指书中描绘的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等地未被污染的纯粹自然之美。用意:写前者意在表现对城市生活的嘈杂.拥挤.脏乱.虚伪的不满;(2分)写后者意在揭露人类对几近于永恒的自然的改变与破坏,从而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该题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切入,考查考生对全文思路的把握。解答时,可筛选出含有“蓝调”一词的句子,逐句理解其意义,然后进行归纳。)
推荐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4题(19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②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4.用\给(1)断句,把(2)(3)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治 世 不 一 道 便 国 不 法 古 故 汤 武 不 循 古 而 王 夏 殷不 易 礼 而 亡(3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