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那些种植在大庙里的松、柏、栓、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幺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二到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分)

 

(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中的某方面存在的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答案:
1.(1)C E(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写作对象应该是太庙里的古树与新树;答对1项给2分,全答对给满分)    (2)寓意是: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的力量(2分)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2分),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得到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2分)。(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 (3)对比和拟人(2分,各1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1分,共2分);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后面联系人的议论作铺垫(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分,能说出作用1分,共2分) (4)结合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列举一个具体问题(2分),现实意义就是文章提示我们的老与新从各自的角度该如何与对方和谐存在,观点可有不同,要言之成理(3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王承福传  唐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①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动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 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扬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圬:涂刷墙壁。镘:抹墙用的抹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之乱,人为兵。                 发:征发

    B.不择其才之否而冒之者邪?            称:称呼

    C.抑丰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悴:衰败

    D.不肯一动其心以其妻子。             畜:养活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圬者王承福喜爱自己职业的一组是(3分)

    ①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②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③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④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

    ⑤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⑥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承福是一个自食其力、乐于助人的人。务工吃住在主人家,他必以劳动所得偿还,还常常资助路上弱者。

    B.王承福懂得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方面认为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另一方面认为大家应各尽所能,互通有无地生活。

    C.本文作者承袭“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的传统说法,此种说法是出于维护封建制度的需要,是不足取的。

    D.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2)又吾所谓劳动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 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以下3题。

把哲学变成美学叶  廷芳

    无论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还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以及尼采、海德格尔、加缪等,都兼有文学家的特色。他们的某些作品,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加缪就曾这样说:“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存在主义者的这一观点,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即:不管你采用什么形式或风格进行创作,作品的水平高低,最终要看你的作品的哲理含量。

    存在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也就是把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变成了艺术手段。例如“荒诞”,这本来是个存在哲学的范畴,但在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中却成为艺术方法。而荒诞的感受往往也是通过一个哲学术语即“悖谬”得到表现的。悖谬就是一件事情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或行为上的互相抵消,从而令人啼笑皆非,或莫名其妙,它往往能构成“黑色幽默”的悲喜剧情趣。加缪把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被动受难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从而创造性地传承了尼采的悲剧美学。

    如果说加缪在比他大一辈的卡夫卡的作品中发现了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那么比他小半辈的迪伦马特则是受了他的理论的影响,在戏剧和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这些人物,明知他们的对手,不管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可失败,也不愿投降,有一股子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用迪伦马特的话说,这叫“顶住现实的英雄”。加缪所倡导的这种悲剧美学,显然是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的。正如迪伦马特所说:整体世界固然是你不能驾驭的,但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可以把握的。

存在主叉思想流派的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特别关注“危机中的个人”。日本影片《啊,滴军!》中的山本五十六,他正面临着死亡与服从的两难选择。他最后选择死亡。对这个人物的选择的态度,我想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因为历史学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你选择了不义的战争,把你定性为战犯,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文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过程。描写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是他的职责,甚至同情你此时此刻的痛苦也是他的本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过去就懂得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则我们的人性就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就不会劝阻别人不要去对具体的穷人施“小恩小惠”,就不会把人整错了还要求他“正确对待”;亲人被整了,不是更多的体贴,还要和他“划清界线”甚至离婚。   

(节选自《把哲学变成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存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主义从总体上分为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分别是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B.存在主义者虽然认识上有分歧,但存在主义者的作品都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

    C.存在主义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把哲学范畴变成了艺术手段。

    D.存在主义文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它更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曾经说过:“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这实际告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也必将是伟大的文学家。

    B.作品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看哲理的含量,这是存在主义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供的唯一的评判尺度。

   C.荒诞的感受往往是由通常在哲学上称为“悖谬”的艺术风格制造出来的,而“悖谬”产生出“黑色幽默”的效果。

    D.“悖谬”就是在同一事物中,从逻辑上出现的自相矛盾,或者在行为上的相互抵消,使人感到荒诞不经。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告诉我们: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既要注重增加哲理的含量,又要注重揭示人的客观存在。

    B.加缪把西绪弗斯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这对于现实来说,更具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

    C.从学术领域来看,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历史学关注的只是事件结果,而文学更关注事件过程。

    D.迪伦马特创造的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的性格特点,试图证明悲剧英雄可以驾驭他们的个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