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王承福传  唐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①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动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 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扬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圬:涂刷墙壁。镘:抹墙用的抹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之乱,人为兵。                 发:征发

    B.不择其才之否而冒之者邪?            称:称呼

    C.抑丰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悴:衰败

    D.不肯一动其心以其妻子。             畜:养活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圬者王承福喜爱自己职业的一组是(3分)

    ①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②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③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④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

    ⑤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⑥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承福是一个自食其力、乐于助人的人。务工吃住在主人家,他必以劳动所得偿还,还常常资助路上弱者。

    B.王承福懂得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方面认为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另一方面认为大家应各尽所能,互通有无地生活。

    C.本文作者承袭“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的传统说法,此种说法是出于维护封建制度的需要,是不足取的。

    D.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2)又吾所谓劳动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 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答案:
1.B (  称:适合。 ) 2.D  ( ②表明王承福有善心。③举例谈社会分工。⑥王承福对自己的评价。) 3.C ( 本文中心是赞扬王承福自食其力的精神,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人,体现作者亲民思想。) 4.(1)“怠”“ 殃”“故”“以”各1分,句意1分。 (2)“若”“任”“虽”“判断句(吾所谓劳力者)”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而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都是京兆长安县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 家乡。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此后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适当的房租、伙食费。他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以偿付主人食宿费用。有了剩余的钱,就拿去施给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生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靠人们劳动得来的。这些东西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级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泥馒子去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也确实是有成效的,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变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不过是选择那种容易做又于心无愧的事情去干而获得报酬罢了。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的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持,功劳微薄却享受优厚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心中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这方面我哪里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呢我?” 他还说:“功劳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就多,妻子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功劳少,没有妻室儿女也是可以的。况且我是所谓的体力劳动者,如果成家而能力又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开始听到他的话感到疑惑不解,再按照他所说的进行思考,觉得他可能是位贤者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我对他还是有所批评的,因为他为自己考虑过多,为别人考虑过少。难道他是学杨朱之道的人吗?杨朱那套理论,拔自己的一根毫毛而利天下也是不肯的。这人认为一有家室就得操心,为妻子儿女操操心都不肯,他怎肯再为别人操心呢?虽然如此,他与世上那些唯恐得不到又恐失掉的人、那些满足私欲、专门走歪门邪道以致丢了性命的人相比,是超过得太多了。而且他的言论中有可以用来警戒我的地方,因此我为他写这篇传记,自己也引以为戒。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以下3题。

把哲学变成美学叶  廷芳

    无论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还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以及尼采、海德格尔、加缪等,都兼有文学家的特色。他们的某些作品,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加缪就曾这样说:“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存在主义者的这一观点,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即:不管你采用什么形式或风格进行创作,作品的水平高低,最终要看你的作品的哲理含量。

    存在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也就是把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变成了艺术手段。例如“荒诞”,这本来是个存在哲学的范畴,但在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中却成为艺术方法。而荒诞的感受往往也是通过一个哲学术语即“悖谬”得到表现的。悖谬就是一件事情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或行为上的互相抵消,从而令人啼笑皆非,或莫名其妙,它往往能构成“黑色幽默”的悲喜剧情趣。加缪把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被动受难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从而创造性地传承了尼采的悲剧美学。

    如果说加缪在比他大一辈的卡夫卡的作品中发现了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那么比他小半辈的迪伦马特则是受了他的理论的影响,在戏剧和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这些人物,明知他们的对手,不管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可失败,也不愿投降,有一股子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用迪伦马特的话说,这叫“顶住现实的英雄”。加缪所倡导的这种悲剧美学,显然是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的。正如迪伦马特所说:整体世界固然是你不能驾驭的,但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可以把握的。

存在主叉思想流派的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特别关注“危机中的个人”。日本影片《啊,滴军!》中的山本五十六,他正面临着死亡与服从的两难选择。他最后选择死亡。对这个人物的选择的态度,我想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因为历史学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你选择了不义的战争,把你定性为战犯,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文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过程。描写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是他的职责,甚至同情你此时此刻的痛苦也是他的本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过去就懂得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则我们的人性就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就不会劝阻别人不要去对具体的穷人施“小恩小惠”,就不会把人整错了还要求他“正确对待”;亲人被整了,不是更多的体贴,还要和他“划清界线”甚至离婚。   

(节选自《把哲学变成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存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主义从总体上分为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分别是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B.存在主义者虽然认识上有分歧,但存在主义者的作品都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

    C.存在主义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把哲学范畴变成了艺术手段。

    D.存在主义文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它更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曾经说过:“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这实际告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也必将是伟大的文学家。

    B.作品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看哲理的含量,这是存在主义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供的唯一的评判尺度。

   C.荒诞的感受往往是由通常在哲学上称为“悖谬”的艺术风格制造出来的,而“悖谬”产生出“黑色幽默”的效果。

    D.“悖谬”就是在同一事物中,从逻辑上出现的自相矛盾,或者在行为上的相互抵消,使人感到荒诞不经。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告诉我们: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既要注重增加哲理的含量,又要注重揭示人的客观存在。

    B.加缪把西绪弗斯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这对于现实来说,更具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

    C.从学术领域来看,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历史学关注的只是事件结果,而文学更关注事件过程。

    D.迪伦马特创造的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的性格特点,试图证明悲剧英雄可以驾驭他们的个人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菊  与  城

雷抒雁

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

那些黄的菊、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援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

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橙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

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一动腿脚,就会冒汗。举办菊花展览会的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

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滋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

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

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

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走在小镇大街上,一幢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给。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

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萧杀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

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突现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

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

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

(选自2010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1.文章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评析其表达效果。

2.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关于菊的古诗文,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4分)

3.在文人雅士眼中,“菊”通常具有哪些特征?而本文中“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请结合文本说说“小镇”赋予了菊花什么“新意”。

4.本文通过描述“小榄镇的菊”,将“菊与城”联系在一起,有什么表达意图?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