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 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 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 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可追;追信,诈也。”何曰:“ 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 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书》)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 (没有行动)

B、信往,不为食 (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 (因为犯了案)

D、何曰:“幸甚。” (幸福得很)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妻患之 (称代前文的“韩信”)

B、于是信孰视之 (称代前文的“屠中少年”)

C、 信杖剑从之,居戏下 (称代前文的“项梁”)

D、上未奇之也 (称代韩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①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 ③汉王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2.B3.D 4.(1)略(2)你韩信不怕死,就刺我一刀;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指的是(3分) 

A.是诗人在作品的描写中所努力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B.是诗人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心境时寄托的对象。

C.是诗人使读者的感情与作品抒写的感情产生的共鸣。

D.是诗人能让读者观其作品时所受到感动的艺术技巧。

2.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C.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3.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C.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