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根据下面文段的含义,仿照划波浪线的句子,自拟对象,在后面文句空缺处另写两个意思连贯、语意明确、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

        解读生命的密码,去保持一种美丽的姿态,涧底的松,面对风刀霜剑,依然蓬勃着云天的渴望;____        __,__        ____,_____        __。否则,生命的诗行里,只能满是潮湿的唏嘘、沉重的叹息。冬日的鸟,面对烈风飞雪,那些关于春日的无尽遐想,只化作声声哀号;                                             

                                                

 

答案:
每句3分,句式基本一致1分,语意明确、意思连贯1分,语言流畅、形象生动1分。示例:    (1)①林下的苔,面对阴森的寒气,依然氤氲着绿色的表达。②岸边的石,面对骇浪惊涛,那些关于大海的无限向往,只裂作片片碎浪。    (2)①空中的鹰,面对烈日暴雨,依然张扬着寰宇的冲动。 ②秋天的叶,面对寒气凝霜,那些关于仲夏的翠绿记忆,只留下片片残影。    (3)①原上的草,面对酷暑严寒,依然蓬勃着对春天的渴望。 ②井中的蛙,面对峭石陡壁,那些关于天宇广阔的梦想,只化作重重的叹息。    (4)①雪中的梅,面对苦寒严冬,依然绽放着生命的倔强。 ②潭中的鱼,面对清风细浪,那些关于江海澎湃的激情,只变成寂寞的徘徊。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海  光

薛尔康

我们决定夜行到海边去玩,并在那里观看日出。这意味着必须在黑夜穿过一片约莫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大滩荒无人烟,也没有路,至少没有通向大海的路一一在本地庄户人的心目中,大海仿佛不存在似的。他们从来不到海边去,也从来听不见他们谈论海。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带着迷蒙的光晕,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这才更刺激呢。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我们先是沿着牛车道走。所谓牛车道,只是牛车的木轮碾出的两道深深的车辙,是夏天乡亲们进滩放牛留下的痕迹。眼下到了深秋,车辙里长满歪歪斜斜的盐蒿子。车辙终于在放牧者遗弃的窝棚前消失了。回首朝夜深处一望,还能瞥见村庄里稀疏的灯火,路在盐蒿丛中延伸,在布满芦苇的水滩边迂回。走了好久好久,按时间计算,该已有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我们还未摆脱背后那更为稀疏的灯火。

天穹被翻腾起伏的阴云挤满了,那些无法容身的云块从穹顶倒悬下来。月亮旱已消失不见,连远方最后一点灯火也熄灭了,黑暗的世界没有一丁点儿亮光。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方向的标记,我们的脚越来越踌躇,担心到天亮时发觉自己原来是在村庄周围转悠。大滩上没有兽类,也不闻虫鸣,但阴森森的盐蒿丛中似乎暗藏着更为凶恶的吞噬人的怪物。

我们从死寂中预感到不祥的征兆。果然,一阵凄厉的吼声从大滩深处袭来,一路的盐蒿和芦苇匍伏喧响。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揪着头发把我们撕I扭了一会儿,又呼旋着远去。

“我们受到好奇心的惩罚。”有人说。

“我害怕,从未感到自己是这样胆怯。”又有人说。

“你们看,那是什么了。”我叫喊道。

在黑夜的尽头,在天与地的交接处,出现几道惨淡的白光,白光像火焰那般蔓延舞蹈,又像波涛那般忽隐忽现,它来得神秘,叫人几疑是幻觉。

这是海光。

大海昭示着它的存在,大海在向我们召唤呢。

顷刻间,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它的魅力,我们嗬嗬地欢呼起来。欢呼声使大海震荡起来,大滩原是那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勇气和活力同时在周身膨胀起来,我们顶着风朝海光跋涉。狂暴的风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弓起身或侧着身走,甚至倒退着行走。不管怎么走,走出多大一步,我们毕竟是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了。老天像要有意考验我们的意志似的,下雨了,雨点零零落落,但很大,击在脸上产生钝痛。老天爷并不明智,这会儿即便下铁,我们也只能前进。我们无处躲藏,只有向前向前,脖子里直冒汗气,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疲惫。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脚下从此不再有犹豫,无路的大滩有了一条直插大海的路。我们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

仿佛被风吹灭似的,海光时而消失,.每当为此忧虑的时候,它总又忠诚地重现在前方。我们泰然了,不再担心失去它,我们脚下的路在倔强的延伸……

    终于,在一次消失之后,海光不再出现。它是不可能再出现的了。我们茫然四顾,不仅哀伤失去了一位引导者,还失去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失去了一切……

    这时,凄厉的风声中夹杂着异样的声响。凝神聆听,这是一种有节律的低沉而雄浑的音响。是海涛。不错,是拍岸的海涛!

    海涛奔跑着前来迎迓我们了,想不到大海这么快这么轾易地出现在面前,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向着大海奔跑。 

    我们筋疲力尽跑到海边礁石上坐下,等待日出。大海在黑暗中汹涌,波涛黑魃魃的,只偶尔泛出些微的亮光。那神秘的海光是怎么出现在天际的呢?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等待中沉思,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有删节)

1.在文中,通往大海的盐碱荒滩有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文章标题为《海光》,“海光”在文中有何意味?(6分)

 

 

 

 

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2)大滩原是那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4.文章开头说要到大海边“观看日出”,结尾时到了海边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结合文意,谈谈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箪器食。每朝,候上之闲,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日:“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日: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填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名籍:谓直接呼项籍之名。

②洗沐:沐浴,此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例得休假。

③这是指郑当时在武安侯的田蚡和魏其侯窦婴在廷中为灌夫事发生尖锐冲突,武帝征询群臣意见时,他先是肯定支持窦婴,后又怯懦动摇,因此触怒武帝被贬官。

④推毂:推举。

⑤翕(xi)然:一致。

⑥僦:运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仰奉赐以诸公                   给:供给

    C.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郑庄         称:称赞

    D.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其事         发:发生

 

 

 

 

2.以下句子,分别表现郑当时待人友善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    )

    A.郑君独不奉诏

       然其馈遗人,不过箪器食 

    B.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

    C.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D.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门外可设雀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庄喜好道家学说,敬仰年长且德高之人,他交往的都是辈分比他高的天下知名人士。

    B.郑庄为官正直,汉武帝时曾因评论武安侯和魏其侯的纷争被贬官,又因引荐比自己才能高的人而得罪权贵。

    C.汉朝征讨匈奴,财力匮乏之时,郑庄所保举的宾客在承担运输任务时未按时完成任务并亏欠款项,郑庄因此获罪,被贬为平民。

    D.郑庄为官有权势的时候,宾客众多;等他罢官之后,宾客就渐渐离开。这种情况与下邦的翟公的经历很相似。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2)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教”的伦理学基础因而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睇”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

    A.“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B.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C.“孝”是学“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教”是本与末的关系。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而生成的。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原始社会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是“愚孝”或“伪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学校推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其中“孝心”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B.一个人只要不“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就是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

    C.当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

    D.从古至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