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以下3题,每题3分)

送石处士①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③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石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这里指洛阳人石洪。德高望重,颇具才略。  ②王良、造父:古代驾车的能手。  ③上东门:洛阳城北门。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士为国,不于家                    私:谋私利

B.撰书词,具马                        币:礼物

C.宵则沐浴,戒行李                      行李:出使的官吏

D.使先生无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图:谋取

2.下面句子中全是对石处士的赞扬或勉励之辞的一组是 

①能以义取人

②能以道自任

③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

④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⑤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来表现石处士议论和识见的高明。如用黄河奔腾东流比喻他雄辩滔

滔;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之事了如指掌,万无一失;用烛照、数计、龟

卜比喻他料事准确无误。

B.乌公考虑石先生一向无求于人,怕他不肯出来任职。从事说石先生仁爱而且勇敢,

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他会答应。于是乌公亲自到石处士的住处,可见他对求

贤士极为重视。

C.石处士虽爱隐逸山林、布衣蔬食的生活,但大敌当前,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河阳

军节度使乌公的委任。

D.这篇序赞扬了石先生的为人和为仕之道,也赞扬了乌先生以义取人,并表示了对他

们的希望,但写法上与一般不同,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5分)

 译文:                                                                   

                                                                          

(2)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5分)

 译文:                                                                    

                                                                          

 

答案:
1.C(行李,与现代汉语相同) 2.C(①③④均是在说乌公) 3.B(“亲自去”错,应是派使者去) 4.(1)石先生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对他坚决委以重任(5分。“以”、“请”、“强”、“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石先生起身拜谢回复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5分。“拜”“蚤”“以”“规”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使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 :“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 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由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做他的助手,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惩叛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石先生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对他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推脱的言辞呢?”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又有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是内心喜好阿谀奉承的人而只在表面上尊重正直的人,不被谗言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这样做了就能获得成功,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私下里方便了自己的意愿。”石先生起身拜谢回复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 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作序。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D.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

展史中。

B.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

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

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

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

并峙的高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

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

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

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

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