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墙 梅苑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意为了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的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

1.文章第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根据上下文,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2)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

3.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6分)

4.在文章最后,作者说“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 请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人物(举两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第一、二段主要写小径给自己带来的欢愉写意。本文题目为“墙”,但开篇却从小径写起,隐含了作者对无“墙”境界的追求,对无“墙”之美的赞赏,这与下文这堵墙带来的失落与阴暗形成鲜明对比,为全文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分,每小题2分。)(1)墙的出现把“我”与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隔绝,过去的那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的旅程再也无法继续。或:墙的出现使小径不再有美丽、幽静的风景,作者的思想也因此受到了束缚。 (2)美丑、善恶、得失的判断都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思想。或:“善恶”的界限是微妙的、模糊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 3.有形的墙不一定是自然的破坏者,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无形的墙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和情感;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人们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他所以说:“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 4.这个“多余的障碍物”就像一道厚厚的障壁,它阻碍了《故乡》“我”与闰土之间的纯真友谊;它使得《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之后变成了人们咀嚼的谈资;(它使得《我与地坛》中作者的苦痛成为了母亲遍布在园中的脚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能有思想的交换、汲取,才能有心灵的相印和情感的亲近。
推荐试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力。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居正皆之,边境晏然。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未几,丁父忧。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议,居正惑之。诸翰林皆以为不可,弗听。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明史•张居正传》有删节)

注释:①俺答,明时鞑靼首领。②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议之             难:非难、反驳

B.为考成法以吏治     责:督责

C.而继光守备甚       设:完备

D.居正皆之           右:袒护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居正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①少颖敏绝伦                                ②用张佳胤往抚即定

③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                    ④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⑤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                ⑥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国公位高权重,多次犯法,张居正不惧困难,将其捕获,后来又请求宽恕他的死罪,将他收押在南京。

B.张居正善于用人,他使用了李成梁和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戍守蓟门,两人屡立战功,被封为伯爵。

C.张居正在父亲死后,本应该按照当时的惯例丁忧守制,但在李幼孜等人的蛊惑下,他却想夺情,继续留在朝廷。

D.皇帝幼年时对张居正非常畏惧,渐渐长大后,内心却讨厌他。在张居正死后,又疑心他贪污财物太多,就削去他的封号,而且把他推荐重用的人也都撤了职。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2)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

                                                                    

 


 

人真是由猿进化来的吗?

人脑的变化,是进化论的重要依据。进化论认为人的聪明程度跟脑容量的多少有关,新人的脑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类就逐渐聪明起来。

我们不说考古学家往往根据一两颗牙齿、半片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难免有人为因素掺杂其间,未可全信。苏格兰一些3.7亿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视为鱼类化石,而后经考证,这些骨骼具有四足动物的特征。单说根据现代医学论证,人的聪明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的多少,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

根据考古学材料可知,新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不相上下,那么新人就该同现代人一样聪明。换句话说,5万多年来,人类似乎并没有进化。如果进化,那么现代人的脑容量应该是最重的。也就是说,按进化论观点,人的脑容量永远也不会有相同的时候。我们按进化论的观点推论开去,势必会有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脑容量相同,则说明这段时间人类没有进化;若进化,则脑容量不应该相同。所以,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同,恰好证明进化论站不住脚。

现代医学证明: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百分之几的潜能。这就使我们奇怪了,按进化论观点,现代人的智慧是以前的人无法比的,而脑潜能只使用了百分之几,那么新人肯定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不得不问:新人何以将脑潜能进化到这种程度而不使用?这些没有使用的潜能是如何进化来的?因为按进化论来说,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的结果,由于劳动的刺激,器官就逐步进化。可是如此众多而搁置不用的脑潜能又是通过什么刺激进化而成的呢?

另外,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难以说清的现象。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经科学证明,这不是变异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变异,而是从来如此。因为变异毕竟是少数,更不可能如此集中、统一。可是进化论则认为只有一支猿猴进化成了人类,至于到底是进化成了何色人种,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即使说得清,那另外三支人种又是什么进化而来?如果承认人类都是古猿进化而来,则至少有4支古猿进化成人类,也就是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因此所有的猿类都该进化成人类,可是现在地球上的猿类同4万年前没有多大差别,尚无进化成人类的迹象。

(摘自《来自太空的报告:鲜为人知的宇宙奥秘》)

1.下面四句话中,不能直接证明进化论错误的一项是:

A.考古材料证明,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不相上下。

B.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刺激的结果。

C.现代医学发现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非常少的潜能。

D.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不是变异的结果。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化论认为人的聪明与脑容量多少有关,现代人是最聪明的。

B.如果根据进化论的理论来推断,就会得出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论。

C.新人脑潜能的进化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D.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人种问题。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证明聪明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

B.考古学家往往根据牙齿、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可能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C.如果用进化论理论来推论,那么地球上的猿类也应该进化成人,可事实却不是这样。

D.进化论认为人是由一支古猿进化来的,可是实际上人类是由4支古猿进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