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清初起,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多使用制钱。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就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及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对新式币制种类、重量、成色等做了具休规定;用铜元取代制钱为辅币,在天津设立国家制币总厂,银元、铜元的铸造权归中央掌管;限制纸币发行;建立近代银行制度,组建大清银行,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制定了《银行通行则例》《储蓄银行则例》《殖业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等一系列金融法规。

—摘编自张振鹍《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1)背景:银钱并用制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货币发行权分散导致币制混乱;银贵钱贱激化社会矛盾;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央集权的弱化。 (2)影响:改善了币制混乱局面;有利于民间商贸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加强了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触动了地方利益,改革不彻底,未全面实施。 【解析】 (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得出货币发行权分散导致币制混乱;银贵钱贱激化社会矛盾;“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后进行改革,得出银钱并用制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鸦片战争”“庚子事变后”“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得出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结合清朝当时的政治状况得出中央集权的弱化。 (2)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币制改革对清朝民间贸易的影响、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对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币制混乱局面等方面概括。同时也要认识到币制改革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推荐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