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仕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現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

——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 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治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 认识提升: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体现了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论述:宋代以后民间戏曲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说明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科举制广泛实行后知识分子有了公平进入政权领域的途径;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地位提高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 认识提升: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体现了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如示例:根据材料“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現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可提炼出观点为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然后结合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及科举制的特点进行阐述即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最后总结升华: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推荐试题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