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入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
(1)“两种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 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 (2) 等级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等 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 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 “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两点。 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 按点给分。 三等 论点偏颇 按点给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 按点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再联系所学知识,得出“两种需要”是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和资本积累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 一等 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 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分) 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1分) 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 “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2点。 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1分) 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1分) 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1分) 按点给分。 三等 论点偏颇(0分) 按点给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推荐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