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B.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D项正确。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与材料不符,排除A。司隶校尉有监察职能与刑狱无关,排除B。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刺史负责监察各郡官吏,排除C。
推荐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 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編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三:“民族建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要求,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二者又存在着严重分歧。

邹容:“吾同胞今日所谓朝廷、所谓政府、所谓皇帝,即吾畴昔之所谓曰夷、曰蛮、曰戎、曰狄、曰匈奴、曰鞑靼,其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也。

康有为:“今上推满洲种族,则出于夏禹,下考政教礼俗,则全化华风,帝位只如刘、李、赵、朱,满族类于南阳、丰沛,其余无不与汉人共之,与汉人同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向海内外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18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候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1793年一位年轻的雅各宾派士兵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当祖国召唤我们去保卫她时,我们应该冲到她跟前,就像我会冲向一顿美餐一样。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理想国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法国近代民族意识兴起的相同背景,并分析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对本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