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一一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中外历史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
论题: 斯大林模式促进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也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阐述: 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鲜明特点,在当时受资本主义包围封锁的背景下,能集中全国有限的力量发展经济特别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产值实现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期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总之,斯大林模式既是苏联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内在弊端也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 (论题还可以“自由放任政策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根据材料“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和围绕主题“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可概括主题为斯大林模式促进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也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方面(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分析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无视经济规律、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方面分析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 另外学生还可从“自由放任政策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等方面确定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 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編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三:“民族建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要求,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二者又存在着严重分歧。

邹容:“吾同胞今日所谓朝廷、所谓政府、所谓皇帝,即吾畴昔之所谓曰夷、曰蛮、曰戎、曰狄、曰匈奴、曰鞑靼,其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也。

康有为:“今上推满洲种族,则出于夏禹,下考政教礼俗,则全化华风,帝位只如刘、李、赵、朱,满族类于南阳、丰沛,其余无不与汉人共之,与汉人同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向海内外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18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候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1793年一位年轻的雅各宾派士兵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当祖国召唤我们去保卫她时,我们应该冲到她跟前,就像我会冲向一顿美餐一样。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理想国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法国近代民族意识兴起的相同背景,并分析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对本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