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一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手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 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 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 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下表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变化体现了
A.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 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D. 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其”。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这一举措
A. 解决了军事工业遇到的困境 B. 摆脱了列强对煤铁业的控制
C. 促进了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 D. 强化政府对近代工业的管理
晚清琉璃厂书贾记载,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 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 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 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日本为甲午击败中国的国家,就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 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 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般文章中说到:“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 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B. 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C. 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D. 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